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2月19日] -- 华商报 -- 版次:[A8]
它世界 第316期 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 华商报社联合主办

命途多舛的中华物种

>>开栏语
   在它们的世界里,有一群名字中带有“中华”二字的物种,代表着它们的独特,也代表着它们不同的命运和现状。“它世界”自然新闻周刊从本期开始,给大家带来“中华之名的它们”系列,希望大家喜欢!
   很多中国特有物种或首次被发现的物种,命名时人们都爱给他们前面加上“中华”二字,显示该物种的与众不同。其实他们中的很多就在我们身边,有的你还经常见到它,但更多的却因“中华”二字,现状堪忧,亟待保护。

  
★最有名的莫过于它——中华田园犬
   中华田园犬是我国几千年农耕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被称为“中华国犬”,常被当地人叫做土狗、柴犬。它们睡觉前,总在周围转一转,确定无危险后,才会安心睡觉。它们根据自己视线的高度来判断对手的强弱,决不攻击倒下露出肚子的对手。摇尾巴表示友好,生病时,会本能地避开人类或者其他狗,躲在阴暗处康复或死亡,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它们用尿液标记“领地、吸引异性、或做路标”。这些都是它们被人熟识的行为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犬只,导致纯种中华田园犬不受重视,后来急剧减少;也导致狗杂交,一步一步繁衍成串串狗,混血狗。反而是日本所谓的秋田犬(其实就是日本土狗)成了养狗人的新宠,而秋田犬的祖先就是中华田园犬。

  
★餐桌上最常见——中华鳖
   你如果去查中华鳖的相关资料,很多都是教你怎么吃它!中华鳖常被人叫做王八,实际上中华鳖野生种群也基本不复存在,如今都是人工养殖的,就是餐桌上的“补品”而已。中华鳖在国际濒危动物与自然救助基金会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和大熊猫在国际濒危动物与自然救助基金会红色名录中是同一等级。野生中华鳖正常的寿命为50年到65年,但人工养殖的一年就能上餐桌了。此前,除西藏、青海外,均有中华鳖野生分布,而且中华鳖还是已知自然界唯一一种通过嘴部排泄尿液的动物。这种独特习性可以帮助它适应生存于轻淡盐分的湿地和沼泽。

  
★比大熊猫还少的鸭子——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因身体两侧特有的“中国云纹”,俗名鳞胁秋沙鸭,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它们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它们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中华秋沙鸭野生种群据说不足1000只。2014年12月8日,在陕西销声匿迹十几年的中华秋沙鸭,重新在商洛被发现,而且这几年的连续跟踪也证实,该区域已是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固定的越冬地。

  
★还没有见过就已灭绝——中国犀牛
   中国犀牛是生长在我国的印度犀、苏门犀和爪哇犀的种群统称,一般成体体长在两到三米,重1吨多,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我国捕杀犀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朝。在《殷墟文字乙编》第2507片记载的“焚林而猎”卜辞中说,殷王一次就捕获林中的犀牛71头。当时除了食用犀牛肉外,犀牛也有了其他用途,由于犀牛骨的坚硬,那个时候的人就开始利用犀牛骨头制作匕首。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我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据当时官方资料记载,在1900年到1910年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而这之后,犀牛就极少能捕到了。1916年,我国最后的一只苏门答腊犀牛被捕杀。1920年我国最后一头印度犀牛被捕杀。1922年我国最后一头爪哇犀牛被捕杀,自此中国本土犀牛全部灭绝。

  
★命悬一线——中华穿山甲
   鲮[líng]鲤,是穿山甲在古语里最常见的称谓。“鱼”是对其身上甲片的形容,“夌”指在山里面生活,“鲮”形像的描述了穿山甲长得像鱼一样却生活在山里面。我国把穿山甲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4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和保护国际(CI)经过评估,将我国穿山甲提升为极危,全面禁止贸易。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穿山甲消费国,每年至少消费20万只,由于中华穿山甲野外几乎再难见到,不法商贩就大量从东南亚各国以及非洲走私其它穿山甲。为什么要吃穿山甲?就因为传统中医学认为穿山甲可以壮阳、下奶、滋补!但科学研究表明,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已,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和人的头发、脚指甲没有什么区别。穿山甲鳞片中各种氨基酸、无机元素的组成也和我们常吃的猪蹄甲没有显著差异。

  
★可能是白鳍豚第二——中华鲟
   中华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最长寿命可达40年。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我国境内一代中华鲟亲鱼不足1000尾,能够繁殖的可能不到三分之一。其中近60%“栖身”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某公司中华鲟养殖基地内。2014年9月2日,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也就是说,从2014年开始,野生中华鲟已经开始“后继无人”了。虽然人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作为典型的洄游性鱼类,人类用一个个大坝拦截了它们洄游的道路,从根本上断了它们生存的保障,它的命运和同在长江已经“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一样,如果洄游通道不打通或出现奇迹,野生中华鲟的消失是必然的。

  
★34年前惊鸿一瞥——中华蛩蠊
   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昆虫只有两种,中华蛩蠊(qióng lián)就是其中之一。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它,因为它是我国的第一个蛩蠊目昆虫种,故命名为中华蛩蠊。新种于1987年正式发表,从此填补了我国该目昆虫的空白。中华蛩蠊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长得像黄蚂蚁,但是1985年以来,我国境内再也没有发现过中华蛩蠊,翻遍整个网络也只有一张模糊的图。当年发现的那个中华蛩蠊雄性正模标本,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蛩蠊目昆虫多分布在高纬度山地和高原,靠近冰川和融雪地带的河、湖附近,海拔较高,气候冷湿。成虫、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栖居在山顶滑坡碎土石间、木头下,以及雪地、冰洞和其它洞穴中,多于夜间外出觅食活动,取食昆虫碎片或苔藓。

  
★生活最滋润——中华鼢鼠
   “中华之名”中,中华鼢(fén)鼠算生活最滋润的物种了,因为它们不在重点保护名录中,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华鼢鼠别称瞎老鼠、地老鼠,终年地下生活,不冬眠,昼夜活动,以植物地下茎和块根等为食,一年能繁殖1~2次,每胎1~5只,中华鼢鼠极其善于用两只前爪打洞,它们的地下巢穴距离地面一般在1.5米到3米之间,而且非常复杂,功能完备,有专供睡觉的卧室,有储藏食物的库房,有专门排泄的卫生间,很有意思。 华商报记者 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