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 华商报 -- 版次:[Q9]

中学时光 他们都曾为了梦想而努力

在校园里,他们被称为学哥、学姐;如今在职场上他们是前辈。因为共同的求学路,“校友”将大家连接起来。在今日校园里,如何发挥校友的榜样作用,优秀学子的中学黄金期都是如何度过的?来听听这几位知名校友将给学弟学妹们带来哪些真知灼见。
  “老师为我种下了放眼看世界的种子”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校友 宋豪新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 记者

   “我是四厂学校的‘老人儿’了,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我一直在这里读书。”东城一中毕业生、曾经的西北四棉子弟宋豪新,面对记者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
   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宋豪新感慨地说:“当时我就读的中学叫西北四棉中学(后更名为东城第一中学)。四绵中学作为一所纺织城四厂的子弟中学,大部分同学都是子弟生,中学校园给我印象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简单的校舍里面是莘莘学子朗朗读书声,校园活动也很多。”
   “那时候学校初中一个年级8个班,高中一个年级6个班,因为厂里中学教学质量一直很好,小区里的孩子都在厂里学校读书,平时和老师不在学校碰见,也会在小区里见到,老师们也把大家当做自己孩子看待。”宋豪新回忆说,在学校除了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初高中班主张余老师、杨敏老师,数学李书斋老师、物理赵曜老师外,还有一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音乐老师,她叫董萍。在中学就是这位老师为自己种下了放眼看世界的种子。
   记忆中董老师烫着一头卷发,看上去有50多岁,不仅穿着打扮很新潮,而且思想也很前卫。那时候老师就在学校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上,董老师总是指挥这这支队伍为大家演奏国歌,在那个时候算非常时髦的,让同学们对音乐老师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董老师常常告诉大家,音乐会对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产生很大影响,鼓励大家多听古典音乐。”宋豪新说,那时自己虽然并不懂音乐,可是老师的话被他听进去了,特别是老师鼓励大家要多去接触世界,了解各国的经典文化,做事要有超前意识等。记忆中老师还帮他录了一盒磁带,里面有蓝色多瑙河曲目,也是这首作品开启了宋豪新对美学的萌芽。2003年宋豪新考进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后来还被保送研究生,工作期间被借调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2009年借调北京首都庆祝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工作等。
   宋豪新表示,正是那时董老师鼓励自己放眼看世界,帮自己打开了格局和视野,也影响了自己的职业选择。他想告诉学弟学妹,勇敢地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最大化发挥自己兴趣爱好,走好人生的每个阶段,就会有好的结果等着你。

  
不畏挫折,勇敢前行
  西安市第三中学校友 杨众杰
  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

   近日,在西安市三中的多功能报告厅里举办了一场精彩生动的报告会,为同学们做报告的嘉宾,正是学校高1992届的毕业生,现在是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他叫杨众杰。
   报告会从一段乔布斯的演讲视频开始,杨众杰从中国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创新改变世界的历史案例,为同学们生动形象的讲述创新是社会发展前行的动力,鼓励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多学习、多积累各方面知识。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职业经历,讲述摩拜单车是如何从一个小团队成长起来的酸甜苦辣创业故事。他以自己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畏挫折,勇敢前行。
   他还借用一句名言勉励同学们:求知若饥,虚怀若谷。并给学弟学妹提出了几句忠告:“人要坚持梦想,而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每一天,决定你的未来”“坚信努力都会有回报”“未来需要有突出能力,需要有完整知识体系”“当你有时间学习时,尽可能多的吸收,你所学的每一门课都会在未来帮到你”。
   作为三中校友,杨众杰多年来一直对母校心怀感恩,对老师们的无私付出充满感激之情。当天赵海娟副校长还念出他当年填写的爱好特长:美术、演唱、表演、工艺制作、无线电——可以看到,中学时的兴趣爱好即为他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当天杨众杰高中时的班主任沈明义老师也来到现场,沈老师回忆说:“杨同学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长,曾被评为市级优秀班干部,他的管理组织能力很强,对班级事务也特别热心,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他一样为了梦想而奋斗。”

  
感谢那个充满希望和奋斗的年代
  西安市文景中学校友 李鸿光
  历任陕西省卫生厅厅长、陕西省医学会会长(现已退休)

   今年已经72岁的李鸿光先生,精神依旧矍铄。2000年——2007年期间,李鸿光担任陕西省卫生厅厅长、陕西省医学会会长等职务。李鸿光的高中在北郊西安市第16中学(西安市文景中学前身)就读,他是文景中学高1966届毕业生,那时候的艰苦岁月不仅历练了他,更给予李鸿光前行动力。
   李鸿光回忆起他的中学时光,很感慨:“我是未央区未央宫街办李下壕村人,1963年秋季进入16中读高中。记忆中我们那时学生的生活特别艰辛和贫穷,因为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粮食和各种物质都特别短缺。我们农村的学生都是自己带杂粮馍馍上学,一周六天课,周六下午放学回家,周末晚上来学校。那时候回去一趟要走十几里路,只要回一次家,家人就会为自己准备好一周要吃的馍馍和咸菜。遇到冬天馍会被冻住,大家就用开水烫,夏天馍容易发霉,就掰成小块晾干再吃。”
   李鸿光说:“正是那时候的艰苦岁月,才历练自己吃苦耐劳品质。在学校住宿,一个宿舍一住就是50、60个孩子,那时候夏天和蚊子、跳蚤战斗,冬天靠玻璃暖瓶取暖,就这样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活。父亲知道我怕冷,还特意为我做了麦草褥子,我的床铺比别的同学高很多,大家都很羡慕。那时同学们学风很浓,为了备战高考,晚上11、12点才休息,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老师们也很敬业,和同学们同住在学校,学生只要有问题就跑到老师房子去问。学校学风很正,在校园到处都能看见大家学习的身影。经历了苦才会珍惜生活不易。”李鸿光后来考上了交大医学院,工作后还去了西藏援建。
   “因为中学吃得苦太多,后来都不知道苦是什么感觉了,感谢我人生最宝贵的中学时代,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也为自己打下坚固基础,不论是价值观确立,还是人生观形成,经历了那个充满希望和奋斗年代的历练,后面的生活才会百战不殆。”李鸿光笑着说。 华商报记者 陈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