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20日] -- 华商报 -- 版次:[A2]
改革先锋风采 陕西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艳茜谈路遥的先锋意识:

他是个关注现实 关注时代变化的作家

陕西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张艳茜曾担任《延河》副主编,曾与路遥共事,并且在省作协大院里是路遥的邻居,可以说她目睹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全过程,并写下长篇传记文学《平凡世界里的路遥》。
   谈到路遥的先锋意识,张艳茜说:“路遥的《人生》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当时全国的文学界都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风潮中,而路遥却敏锐地捕捉到城乡二元对立、三农问题,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所处的环境所造成的不同命运。”
   不仅仅书写改革开放的过程,对于自己,路遥也堪称改革先锋,他始终把自己当成对手,永远在超越自我。张艳茜说:“路遥在生活中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人,《人生》发表之后引起全国轰动,后来拍成电影,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此后他完全可以享受鲜花和掌声了。当时有人怀疑路遥到了创作顶峰。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一个人背着行囊,逃离喧嚣、追捧,去了陕北。路遥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有想法,要在四十岁之前,在文学上完成一部规模很大、感动自己的书。回到家乡,在毛乌素沙漠行走,他把目标确定下来,就是要写《平凡的世界》。”
   谈到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张艳茜说:“路遥不是闭门造车的人,准备的过程也很艰苦,他给自己列了百部书单开始阅读,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柳青的《创业史》,翻阅报纸了解资讯,手指翻出血了用手掌去翻。之后深入生活,了解陕北各乡镇、集市,什么季节长什么庄稼等农村生活的细节。他还去放羊,和弟弟去当揽工汉,做工不专业还被工头扣工资。在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体验生活,作为挂职的铜川矿务局宣传部副部长,路遥没有在吃住方面提任何要求,一来到矿上就要求下矿井,与矿工交朋友。他到陈家山煤矿封闭写作,他要写的过程中感受孙少平在煤矿工作的环境。回到省作协大院修改,也是一根大葱一个馍就当一顿饭,还常常错过饭点。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写完了百万字的小说。”
   提起路遥的文学人生,张艳茜非常感佩,“路遥是一个非常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变化,有政治情怀和文学情怀的作家。他把42岁的生命浓缩了,活得非常有质量。路遥用自己的经历和笔触塑造了一批通过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青年形象。他们追逐梦想的信念坚不可摧、乐观自信,这对当下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人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是希望像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虽然路遥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时代背景已经‘翻篇’了,但作品中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 华商报记者 路洁

  
陕西著名作家高建群回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
  
为了找时代气氛
  他用3个月翻了十年的《人民日报》

   得知老友路遥获得改革先锋称号,正在韩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陕西著名作家高建群昨日对华商报记者表示,路遥值得这个称号,“这和他写作《平凡的世界》、《人生》这两部作品很有关系。”
   “作家、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作家必须要真诚地面对时代,把自己融入到时代中去,为人民、为社会写作,记录时代,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自己要做时代的书记官,路遥就做到了。”高建群向华商报记者谈到了路遥当时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的一些细节,“写书之前,他找到我,让我陪他去黄陵县一个煤矿,他说动笔前必须了解下煤矿下面啥情况,我就陪着他,当时天很冷,他借了煤矿老板的雨鞋和大衣就匆匆下了回煤矿。第二天回县城在宾馆,他动情地把故事结构说给我听,他说写之前给朋友说一遍,才能越说越圆满。”结果,路遥关起门来给高建群说了三天三夜,小说的艺术化过程就算完成了。高建群还说,《平凡的世界》最初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大时代三部曲”,路遥想表达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后那个时代的气息。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路遥又让高建群在延安给他找了改革开放10年以来的《人民日报》,结果路遥用3个月的时间就翻阅完10年的报纸,高建群问他为什么要翻阅,路遥说,是为了找时代气氛。“那个中国的大时代在发生什么,路遥就必须要找到那种写作的感觉。可以说,他的写作就是摸准了时代的脉搏,这比现在很多作家躲在象牙塔里发一些小情小爱要伟大得多。”高建群说道:“另外,从写作态度上,路遥也是很多人的榜样,他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对自己要残酷。”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