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19日] -- 华商报 -- 版次:[S2]
陕西金融40年

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经济走向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开放之路。4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陕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
  为陕西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1979年至1984年,农行、中行、建行和工行相继分设,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工农中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之后,在我国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的改革发展中,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机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体量倍增
  助推陕西经济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金融体量倍增。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提升了金融为经济输血供氧的能力,更为助推陕西经济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经济面看,改革开放前陕西省经济体量很小,1978年,全省GDP仅有71.21亿元,而到2017年,全省GDP已经突破2万亿关口,达到21898.81亿元,增加了308倍。1978年,陕西省第一、二、三产的结构比为30.4:52.1:17.5,到2017年,产业结构比为8.0:49.7:42.4,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同期,信贷结构也不断优化,2017年,全省信贷资金投向第三产业的贷款余额比重达到51.57%。在金融持续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2017年,陕西省金融业增加值1300.1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5.9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4.03%。

  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服务的精准度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经济取得了靓丽的成就,为经济服务的金融,因实体经济而生,也因实体经济而发展。1978年末,陕西省的贷款结构主要表现为工业企业贷款和商业企业贷款,贷款主体单一。经过40年的发展,贷款资金不仅分布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同时贷款主体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国有企业扩大至各类性质的大中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不仅支持企业生产经营领域的资金需求,还加大了对居民购房、消费领域的支持。尤其是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薄弱环节分享到了金融改革的成果。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更加有力精准。1978年末,陕西省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两类贷款余额合计47.14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91.87%,其他少量资金投向农业企业和社队农业。2017年末,陕西省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9632.06亿元,是1978年末企业贷款余额的416倍,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降至73.59%;同期全省住户贷款余额7045.87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26.41%,贷款结构明显优化。
   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不断拓宽和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机构类型的丰富,市场主体可以选择的融资对象有了很多的空间和灵活性,同时市场化进程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中介等机构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资金供给渠道,尤其是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信贷资金压力发挥了作用。同时,金融机构积极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结合陕西经济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灵活性更大,精准性更强。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更加充分。积极支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2017年末全省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了3.5倍,年均增长16.2%。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2017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增加了1.6倍,年均增长17.3%;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弱势群体,2017年末全省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224倍,年均增长71.9 %;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017年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09年末增加了4倍,年均增长22.5%;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末全省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加了14.2倍,年均增长35.3%;助力大学生顺利求学,2017年末全省助学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5.5%;积极支持脱贫攻坚战略,2017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55.1%。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金融业跟随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脚步,在发展中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金融亦将一如既往,为陕西经济的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华商报记者 赵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