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14日] -- 华商报 -- 版次:[C4]
40年3C印记

那些年 拥有它们就有了全世界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中国家电业走在了世界的前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在这个智能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生活越来越优质的时代,你可还记得那些年的家电,它们或许陈旧,或许功能单一,但它们曾经也是那个时代的骄傲,给我们带来了无穷乐趣。
   20世纪80年代,有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堪比现在得到一部iPhone XS。
   20世纪90年代,收到手柄游戏机这样的生日礼物,比平板电脑更炫酷。
   2000年,有手机的人,打电话的时候都是“喊”的……

   读者秀秀发来自己1990年的照片,拍摄时,音响刚搬进家门,是由当时在外交部做俄语翻译的哥哥从前苏联带回来的,一家人甭提有多高兴了。街坊邻居羡慕的目光也让秀秀一家“神气”了好一阵子。
   音响就位后,秀秀迫不及待地让家人拍了一张自己与全套“时髦”家电的合影:有更早的彩色电视、录音机,还特地戴上了从北京买回来的耳机……
   读者千先生特地拍了一张这个恰好购于40年前的“老古董”。据他回忆,这个上海春雷牌收音机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奢侈品”,花了自己将近一年的工资买的。自从有了这台收音机,朋友、邻居会天天出现在面前,“获得了所有人的羡慕和友谊,也算值了!”千先生说。
   读者温先生回忆,这是1988年买的落地式电风扇,广东台山出产,30年过去了,它仍能正常工作。
   1988年夏天酷热难当,爸爸拿出近200元买下这台北极星风扇,而当时爸爸的工资还不到100元,绝对属于高档家电了。全家人对它充满了感情,中间搬过几次家,都带着这台电扇,看到它,就想起家的舒适和亲人的爱。
   读者小白有一台购买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老式收录机“小嘿”,可以放磁带,也可以调频听广播。刚结识“小嘿”的时候,小白在广东惠州一家媒体做广告业务,刚入职不久,收入很微薄,租住在单元房,没钱买别的家电,下了班只有“小嘿”陪着,听夜话动人的故事,边听收音机边打开日记本记录生活的点滴。
   后来因为先生来到西安,小白只带了“小嘿”,还跟公婆打趣说“小嘿是我唯一的嫁妆”。现在,她跟女儿讲:“小嘿是妈妈最好的朋友。”
   读者晓东拍摄了农村老家仓库里放着的“老物件”,除了极具年代感的桌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TCL彩电+VCD组合,可是风靡了好多年的娱乐设备,租一套碟片,家里就是电影院,《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神雕侠侣》,VCD看剧没有广告、没有时间限制,可以看上一整天。还可以跟着MV学跳舞,他在学校的年会上跳了一曲,还吸引了不少女同学的追求呢!
   读者武先生回忆,家里买这台黑白电视时他才10岁左右,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没有网络,电视剧每天晚上播2集,傍晚干完农活的乡亲们会迫不及待地赶到家里看电视,还会自带小板凳,所有人都牵挂着剧里的主人公下一集的命运。当时的生活多么简单、单纯!
   读者姚先生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末买了一台录音机,磁带也买了很多,有很多交谊舞曲,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跟着舞曲跳舞,慢四步、快四步、慢三步……繁忙的工作之余,跟着录音机跳舞大概是当时最欢乐的事了。
   读者宋女士很怀旧,家里的旧物依然干净如初,随身听、手柄游戏机、老式游戏机、打字机……都是满满的回忆。游戏机是宋女士的先生小时候的最爱,伴随着他走过小学中学的许许多多课余时光,也因此交到了至今还是铁哥们的几个兄弟。随身听是宋女士整个中学时代的玩伴,张信哲、谢霆锋……说起这些偶像,她现在还激动不已。
   从“大哥大”到黑白直板手机,从小显示屏手机到诺基亚大屏手机,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以前,打电话、发短信,是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现在的手机,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交流需求,聊天、购物、学习、视频、拍摄、支付…… 华商报记者 汤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