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12日] -- 华商报 -- 版次:[C1]
体检发现的“结节”有多可怕

1cm难道是安全线吗?

又到一年体检季,你体检了吗?在体检中你最怕啥?张先生前两天拿到了自己的体检报告,看到CT片里赫然写着“肺部结节”时,脸色惨白,“我以为自己得了肺癌。”张先生说,他很担心,却又不敢和家人说。其实,不少人在做胸部CT检查时,都发现肺部有结节。那么,到底什么是肺结节?肺结节严重吗?是肺癌吗?
  
1 肺结节:不一定是肺癌
  检查项目:胸部低剂量CT

   西安市胸科医院副院长朱昌生表示,并不是所有肺结节都是肺癌。所谓肺结节是指肺内直径≤3cm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换句话说,只要是肺里面3cm以下的病灶都可以叫“肺结节”。
   从定义可见,“肺结节”这一称呼包含了多种疾病。虽然目前肺癌发病率高,但肺结节绝大部分都不是肺癌,因此大多数肺结节仅需密切观察即可。
   根据胸部CT影像,肺结节可分为3种: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密度结节。“肺结节病人中有10%左右可能是早期肺癌,通过及时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接近100%,能和普通人一样活到七八十岁。肺癌病人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因此,早期筛查对提高生存率非常有帮助。”朱昌生表示,要客观正确地看待肺结节,不可忽视,但又不必过分恐慌。按病灶大小以及结节性质,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朱昌生提醒,肺癌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做低剂量胸部CT检查。所谓的“肺癌高危人群”,即45岁以上,有肺癌家族史,吸烟20包/年以上,无肺炎、慢阻肺、慢性咽炎、慢性鼻窦炎或消化道相关疾病的慢性咳嗽人群。
   所以,如果你拿到胸部CT报告,发现自己有肺结节,先不要害怕,要看清结节性质,看清结节有几个、结节有多大、有无危险因素,查看自己是否需要复查CT以及复查时间。如果情况太复杂,可以咨询胸外科或者肿瘤科医生。

  
2 乳腺结节:直径小于1cm的要专业检查
  检查项目:40岁以上要加钼靶检查

   乳腺结节是女性体检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西安交大一附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盛薇表示,大家总是很在意能触摸得到的乳房结节,但是对于摸不到的就不在意。事实上,乳房内有可能会有摸不到的直径在1cm以下的微小结节,只有通过专业的乳腺检查才能发现。盛薇表示,多发的微小结节大部分可能是囊性增生或多发纤维腺瘤,BI-RADS分级在3级以下的,只需定期复查,无需过于忧心。但单发的、无痛的微小结节必须要引起重视,这有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一定要定期复查,必要时进行病理确诊。
   盛薇说,有家族史的人,不要以为乳腺癌离你很远,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要重视乳腺检查,至少每年做一次专业的乳腺B超检查。如果曾患过乳腺纤维腺瘤、导管瘤等乳腺良性肿瘤,则证明乳腺更加易感,就更要重视乳腺检查。
   坚持定期做专业的乳腺健康检查必不可少。盛薇提醒,红外线检查结果不够准确,钼靶对年轻女性的乳腺有损伤,所以建议年轻女性选择乳腺B超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钼靶、B超同时做。平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3 甲状腺结节:1cm以上的触诊可摸到
  检查项目:B超

   近几年,体检项目增加了甲状腺的相关检查。有的甲状腺体检是触诊,有的则是B超。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1cm以上的结节可以通过触诊摸到。对于微小结节,一般通过B超就能看到,并且50%的结节可以通过B超判断良性、恶性。
   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主任田立民表示,临床发现患有甲状腺结节的病人越来越多,一般发生率为20%-70%,而且甲状腺结节里一般有5%-15%是恶性结节。
   “几乎50%以上的中年人体检时都会查到甲状腺结节。”田立民表示,甲状腺结节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碘缺乏地区的居民和有甲状腺射线暴露史的人。甲状腺恶性肿瘤是女性三大危害疾病之一,仅次于乳腺癌和宫颈癌。这里提醒男性朋友尤其要注意,因为男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恶性危险性是女性的2倍。
   甲状腺结节与胆囊结石等疾病不同,并不是因为结节多而大就有问题,更不会因为结节小而少就没问题。一旦检查发现有结节,就要立即去找专科医生进行准确判断。田立民表示,经过B超检查后,由专科医生根据B超单确定患者甲状腺结节的性质。为了进一步排除,可以进行细针穿刺,细针穿刺的筛癌率为80%~90%。如果是恶性的就需要立即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结节大小、是否有转移等确定手术方案是进行甲状腺局部切除还是全切。
   田立民补充说,如果前期检查高度怀疑是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也同意接受手术,那么术前需要设计两套方案:在手术过程中取出结节经快速病理检查判断结节性质,如果是良性肿瘤,手术正常进行;如果是恶性肿瘤,就要立即进行根治手术,全面清扫淋巴结。
   因为甲状腺恶性肿瘤治愈率高达80%,所以即便体检结果不如意,患者也无需太紧张。此外,患者应每年体检时通过B超进行筛查,如果有异常症状,则需通过高频B超进一步查看。 华商报记者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