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10日] -- 华商报 -- 版次:[B1]
陕耀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

百姓钱生钱之道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储蓄存款到国库券,从国债到股票,从银行理财产品到基金、外汇、黄金、保险、信托、互联网理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百姓收入的攀升和财富的日渐积累,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渠道也逐渐丰富和完善,“理财”提升了百姓的价值观念,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40年前的储蓄 一代人的回忆

   很多50、60后的人稍有一点结余就会存到银行,习惯去银行存上不同定期的存单。“1980年我在西安东郊一家工厂上班,那会儿每月工资45块钱。那个年代,我去银行办事,不是汇款就是储蓄,对’理财‘这个词,是完全陌生的。”在西安某机关单位退休的贺先生表示。
   对于银行储蓄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某商业银行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方针,银行产品单一,吸纳老百姓的储蓄是银行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不过那个时候,银行带给人们心动的事件不只有存钱,能让财富升值的事情还是受到了百姓的关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银行门口排队抢购国库券,回想起这样的场景,年近50岁的某国有银行员工王女士依然印象深刻。当时,因国库券收益良好、流动性较强,且兼具投资、回购价值,常常是供不应求。“国家财政发行,收益率相对较高,一旦发行,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她说。

  理财产品多样化满足人们对价值的追求

   1990年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股票成为许多百姓的投资新选择。那时,老百姓纷纷进入资本市场,熟人之间的聊天话题就和股票分不开了。一些头脑灵活、“敢吃螃蟹”的人转战交易所,低开高卖或快进快出,也斩获颇丰。
   A股市场经历了几次波动以后,家住西安市南郊的柳女士为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画出了清晰的画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已经无力承受投资理财收益的较大波动。2004年,她开始关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正是这一年,中国金融市场正处于深刻变化的前夜,利率市场化破题、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民众理财观念逐步形成。商业银行传统的基于结算和存贷款的产品与服务模式不再适应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创新由此开启。
   “刚开始,我对银行理财产品也产生过怀疑,很多专业词汇没听过,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问理财经理,让他们答疑解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变成了半个理财行家,感觉自己的投资理财知识储备增加了不少。”柳女士说。在这之后,基金、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理财产品蓬勃发展,让更多像柳女士一样的投资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建立的引领作用,金融产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格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使得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剧增。”上述商业银行负责人表示。

  金融科技运用
  畅想金融服务新方式

   “以前买理财,要去银行网点。现在通过手机银行在线投资,可以不受物理网点的限制,有时候还能抢到收益相对柜台高一些的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对于手机银行理财,沈女士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放下了防备,也享受到了金融科技对投资理财生活带来的便利。
   利用手机端投资理财,只是金融科技运用在当下商业银行服务中的一个缩影。现如今,走入银行网点,自助设备一应俱全,自助办卡机、ATM远程视频柜员机、个人征信报告自助查询机、机器人大堂经理等,让消费者感受到金融便利,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获得感。“跑银行网点次数少了,却觉得办业务的效率提升了。”沈女士说。
   《2017年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营业网点总数达22.87万个,全国布局建设自助银行近17万家,客户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提升,体验日益优化。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600亿笔,同比增长46%;离柜交易金额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32%。
   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姓理财途径多元,产品丰富,理财方式不断创新。经历了资本市场开放、互联网理财元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开启万元档等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百姓理财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理财市场的认知更加全面,对风险的掌控也更加理智。改革开放四十年,理财历程硕果累累,百姓投资理财未来仍可期。 华商报记者 赵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