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02日] -- 华商报 -- 版次:[A7]
改革开放40年之腾飞中的陕西旅游 中原文化、黄土风情、黄河风景、长城风光、沙地风貌、红色教育……

立足多元文化强化品牌效应 榆林旅游走出自己的范儿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最为人知的是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而榆林多元的文化和深厚的文化遗产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因为区位发展条件的制约,榆林旅游起步较晚,景区景点以及文化遗址受商业化和市场化影响较小。面对巨大的市场差异对比,如何在最大程度保留榆林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旅游快速发展?
   近期,华商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榆林市旅游发展委会员主任崔渊。

  现状:认识多元文化下的新榆林

   据崔渊介绍,榆林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多元。榆林旅游一大特色就是中原文化,即黄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江浙文化结合。和边塞文化、红色文化交汇交融,形成独特的文化资源。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榆林的印象大多是贫穷。随着神府大煤田的开发,榆林对外印象是能源丰富,但不少人对榆林的文化了解不够。榆林是草原游牧文化和黄土农耕文化的交接带。历史上的大夏王国统万城就位于榆林;榆林卫城则为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老舍为其所吸引写了《绿树清泉的榆林》;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在此书写出边塞诗佳作。随着2014年最后一片流沙被治理,毛乌素沙漠彻底从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消失了,现在被命名为毛乌素沙地,这也是罕有的一块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地方。
   榆林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游客接待量由2004年的265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322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4年的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90.8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榆林市累计接待游客3243.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1.31亿元。

  发展:以守为进
  保持老街原样

   改革开放后,陕西旅游快速发展。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榆林旅游发展显然有些滞后。
   崔渊分析认为“起步晚也有晚的好处”。他表示,榆林旅游在吃住行方面没有受到过多的商业冲击,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相当好。作为幸福产业,榆林旅游的发展首先要在解决本地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础上,比如全长1.6公里的榆林老街就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华商报记者看到榆林老街上遍布棉布店、书店、馍店、杂货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店和酒吧。在红石峡景区,一位来自河北的游客表示,庆幸景区没有过于商业化。
   据悉,近年来,榆林各个旅游景区在最大保护的状态下,不断完善游客中心、停车场、观景台、旅游公路、人行步道、景区绿化、标识标牌及智能旅游体系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推动“旅游+”“+旅游”融合发展。“陕北榆林过大年”和“清爽榆林”两大节庆品牌旅游活动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建成高家堡、赤牛坬、赵家峁等一批成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2018年,创建了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神木贺家川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榆阳区白舍牛滩村、横山黑峁墩村、佳县王家山村。

  未来:沙地探险 狩猎徒步 榆林旅游产品更丰富

   大数据显示,榆林游客构成中,外省游客占比很大,尤其以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等地游客为主。结合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榆林旅游找到了相应定位。”崔渊介绍,榆林依托黄土风情、黄河风景、长城风光、沙地风貌、红色教育等特色旅游线路,围绕“一核引领、两廊带动、四区联动”的总体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以红碱淖、白云山、镇北台等龙头景区和规划中的重大项目为引领,将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
   同时,利用毛乌素沙地独特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建设一个与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高端休闲度假景区,将包含狩猎、徒步、直升机、人类生存体验等项目;将统万城、石峁遗址打造为吸引国际眼光的重点项目;同时培育一批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工业旅游园区。随着榆阳机场改扩建项目,以及榆林高铁项目的推动,未来榆林旅游项目更加丰富和具有吸引力。 华商报记者 李怡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