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1月22日] -- 华商报 -- 版次:[T5]

韩城 千年古城蜕变成“黄河明珠”

——回顾韩城市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砥砺前行,韩城市依托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作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座古老的城市实现美丽蜕变,散发出无限魅力。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韩城成为“中国花椒之都”、中国西部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今年,韩城名列2017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首位,并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再次入围全国县域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同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改革开放40年来,韩城,这座千年古城,蜕变成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把韩城建成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在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韩城锐意改革、立足创新,实现了市域经济逆势上扬持续增长。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49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30.1亿元,增长3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亿元,增长14.5%;城乡居民收入32420元和13538元,分别增长8.9%和9.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全省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回望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韩城在黄河沿岸迅速崛起的奇迹中,每一步都展现出了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精神。
   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了韩城改革创新的第一步。坚持不懈地打造“中国花椒之都”,“大红袍花椒”从地方特产成长为韩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韩城积极探索适宜自身发展的联产承包形式,成为全省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1979年2月,芝川公社西少大队第四队率先让全队社员自愿组成了四个作业组,然后把劳力、土地、牲口、农具、耕地固定到组,推出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的“三定”政策,实行“超产奖励,减产受惩”制度,剩余粮食全部由各组自主支配。当年第四队粮食总产达到9.457万公斤,比计划产量增长29.8%,农业生产打了翻身仗。
   接着全县各个大队各显神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短短三四年时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扭转了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困顿局面。1980~1983年,韩城粮食连年获得大丰收,小麦亩产量从300多斤增至800多斤,有的家庭甚至达到1000斤。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基本解决吃饭问题,韩城这座关中东北隅的农业小县成为全省学习的楷模。
   1985年起,韩城不断探索特色产业优先发展路径,把花椒生产正式列入林业生产发展规划。改革开放40年来,韩城历届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历经不懈努力,建成了纵贯市域中部浅山台塬区的百里4000万株花椒基地,总面积55万亩。全市8个镇办已成为花椒专业化生产乡镇,195个行政村成为花椒生产专业村,栽植超过千株的花椒种植大户2万户。
   如今,韩城百里花椒林带栽植椒树4000万株,花椒栽植面积已达55万多亩,年产花椒可达2600万公斤,约占全国花椒产量的1/6,是全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花椒生产基地。花椒加工企业达30余家,专业合作社210余家,花椒种植、销售及深加工总产值近30亿元。形成“生产基地+销售网点+批发市场+购销队伍+农户”的销售网络。“大红袍花椒”已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今年6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2018年“韩城大红袍花椒”品牌价值213.61亿元。

  创新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1984年1月,撤县设市后,韩城以创新理念保护古城、建设新城,实施“双城记”战略,保护了千年古建筑群,奠定了韩城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韩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韩城市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列入重点保护单位。由此,千年古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精心保护老城区的同时大胆创新,韩城市确定了“规划为纲,基础先行,严格管理,分步实施”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在北原上启动了新城区的建设和开发,市委市政府机构先后搬迁新址,到1989年底,市区建成面积达13平方公里,教育、文化、医疗、商贸、供排水、交通、照明等设施基本配套,一座新兴城市初具雏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韩城市按照“全面保护老城,积极开发新城”的总体构想,先后投资10多亿元,完成城市40多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对老城保护维修,恢复“明清一条街”。先后延长、拓宽、改造、新建了新城区主次干道,建成一批综合市场、农贸市场、商业步行街,建成30多个居民住宅小区,以及金塔公园、太史广场、禹甸园等公共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城区面积发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绿地覆盖率达35.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32平方米,先后荣获陕西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
   2012年成为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后,韩城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按照“北林、南扩、西拓、东靠”的发展思路,累计投资30多亿元,建成“六纵十三横”的城市路网,城市框架拉大到如今的50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围绕打造西部水乡,加速推进“引黄入城济澽”工程,百里生态水系列入全省江河湖库示范工程。南湖公园、东湖公园建成开园,医联体医管中心、交大基础教育园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红星国际广场、黄河明珠酒店、格兰云天大酒店等城市配套设施投入使用,中心城市框架拉大到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1%。
   韩城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智慧城市最具潜力城市奖”、“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现代、时尚、文明、宜居、靓丽的都市气息愈加浓厚。
   古城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街道格局以及建筑群,是韩城珍贵的文化遗产。韩城先后投资100多亿元,全面保护古城建筑及古城风貌,使新城建设与古城保护相得益彰,展示名城风采、彰显人文魅力,古城成为韩城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景区,实现了名城有效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中国建筑学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考察韩城时赞叹道:“双桥分内外,金塔赏古今”,形象而又准确地概括出韩城新老城区保护建设的布局和特点,成为全国古城保护开发利用的典范。

  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韩城在全省率先开展地方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一座新型工业城市正在黄河之滨崛起。
   1990年,历经十几年发展,韩城市已拥有煤炭、电力、冶金、焦化等各类工业企业676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产权关系不清、责任不明、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企业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不断下滑。
   1993年,韩城市肩负起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重任,对工业企业采取参股、出售、租赁、有偿占用等形式予以处置。1997年,韩城市按照市场经济和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工业经济走上了制度创新的改革之路,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实力。
   历经多年发展,韩城已成为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西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户,形成了以钢、电、煤、焦、化、建等传统产业为支撑,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
   主导产业形成了年产钢材700万吨、焦炭1000万吨、煤炭1500万吨、现代化工200万吨、电力200亿度、天然气1.5亿立方、装配式建筑150万平方、钢构100万平方、环保陶瓷6000万平方、水素水1亿袋的生产规模,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煤炭高效利用示范市、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市。
   目前,韩城建成了以经开区和高新区两个省级开发区为主板块的现代产业聚集区,经开区已成功跻身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正在申报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韩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北部为新装备和循环产业区、中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南部为新材料产业区,现入驻企业1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家。
   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730.8亿元,同比增长34.67%;实现工业增加值213.1亿元,增长9.8%;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5.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9.6亿元,高于上年36.1亿元。
   今年全市上半年规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0.4亿元,同比增长10.9%;工业增加值增长7.5%;实现利润21.2亿元,完成税收12.6亿元,工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达到78%。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9.8%;民间投资增速达到72%。
   目前传统产业经过不断优化,形成了煤炭、钢铁、焦化、化工、电力、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建成年产原煤350万吨、焦化1000万吨、粗钢700万吨、化工200万吨、水泥300万吨、电力装机270万千瓦等生产能力。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建成年产6000万平方米环保陶瓷、250万平方米新型绿色建筑集成材料、36万吨LNG等生产能力。

  追赶超越中跻身全国百强

   韩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文化旅游产业两大突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改革创新、追赶超越中跻身全国百强,建设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韩城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经济脉搏,至2017年底,圆满完成“三年千亿产业振兴计划”,总投资达1200亿元。在这三年里,华为、绿地、京东、恒大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落户韩城,腾龙陶瓷二期、龙钢板带生产线点火试产。西部最大新能源电动车基地、水科技产业园、普迪陶瓷、友发钢管等30多个新型工业项目开工建设,远大PC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禹萧钢构成为全省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黄河矿业集团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韩城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改革试点为契机,将旅游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突出“史记文化·黄河文明”两大主题,精心打造司马迁祠、明清古城、党家村、大禹庙、普照寺、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等“六大核心景区”。2016年,韩城着重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共完成旅游投资150亿元,实施重大旅游项目143个,2017年,投资100亿元建成了国家文史公园、古城文化街区、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等项目23个。
   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一带一路”灯光艺术节成为韩城旅游新名片,金帧国际短片电影节树立了韩城旅游的国际范儿。2017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5亿元,提前三年实现游客过千万人次目标。
   韩城坚持生态破题和生态立市,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卫生城市,持续推进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联创。开展铁腕治霾“1+8”行动、20项环境专项整治、工业“治污双百工程”、建设“最美乡村”等,铲除了龙门几十年的面源污染,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示范镇村。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优化“五化”工程。建成国省道花园式景观长廊、城市运动公园、国家文史公园、南湖等一批精品绿化美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4%,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9.3平方米,城市功能品位全面提升。
   韩城市人民医院2016年11月25日搬迁新址,2017年8月韩城市人民政府与西安交大一附院联手组建医疗联合体,成立医疗医管中心,医院交由西安交大一附院整体托管。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韩城市目前拥有卫生机构4356个,床位29345张,卫生技术人员3.48万人,床位和人员是1978年的5.4倍和4.9倍。改革开放40年来,韩城市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络遍布城乡,为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奠定了基础。
   1977年11月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韩城市报考大学人数为2842人,被大学录取134名。1990年至2004年,连续14年高考万人上线率位居渭南之首,其中1996年为渭南市第2名。全市共有37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西庄中学创造了“一门四子三清华”的传奇。2018年韩城市高考再创新高,本科上线人数大幅增加,本土600分以上优秀学生培养,实现重大突破,增长率为400%。韩城高起点建设西安交大基础教育园区,协调省内高校在韩城设立分校,为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奠定了基础。
   西禹高速公路2005年11月建成通车,结束了韩城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13年投资9.3亿元,实施龙门公路隧道、西禹高速公路龙门工业园互通式立交两大工程,打通了陕北、山西等地的主焦煤进入韩城,通往青银、包茂高速的主要通道。2015年以来,韩城市基本形成“五纵七横三环”路网。至2018年,韩城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045.707公里。327国道韩城龙门至象山公路通车,禹门口黄河大桥项目、韩黄高速项目,108国道韩城至合阳公路项目,韩合机场项目加快推进,区域性立体大交通枢纽初具雏形。
   韩城市域经济逆势上扬,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站稳全省第一方阵,综合实力由“西部百强”晋级“全国百强”,稳居“陕西十强”第一名。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增长,在计划单列市试点改革中,趟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关中平原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关天经济区三个国家级战略规划,省内计划单列试点、韩城合阳黄龙一体化发展两个省级支持政策,26个中省试点试验,夯实了韩城建设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撑体系。站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上,韩城市委、市政府开拓进取,努力把韩城建设成为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重要节点城市,让韩城成为陕西的开放之门、形象之门、生态之门、文化之门。 焦养忠/文 刘玉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