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1月02日] -- 华商报 -- 版次:[E4]
渭南市第七届暑期作文大赛初评结束,135篇作品入围最终评选

评委表示 游记类文笔好,但欠缺灵魂和思想多从生活中获取素材 让作品更鲜活


   华商报讯(记者 邢雪雪)近日,“我与名家同写作”渭南市第七届暑期作文大赛初评结束。评委表示,参赛作品整体质量相对较高,希望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让作品更接地气。
   经过初评,目前学生组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组别各选出了45篇作品入围最终评选,将角逐各组别最终奖项。据悉,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组别最终将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5名。
   据悉,本届大赛由渭南市教育局、渭南市作家协会、华商报社渭南记者站主办、临渭区教育局、渭南初级中学协办,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赞助。大赛将评出优秀作品,并将千元大奖颁发给各个组别一等奖。
   11月6日,组委会将邀请评委们进行最终评选,评选结果将在11月中旬的颁奖典礼上公布。
   评委会老师介绍,目前评选作品以感悟类居多。游记类作品的文笔都比较好,但文章相对欠缺灵魂和思想。反倒是描写生活细节的作品读来耐人寻味,且引发共鸣。
   连续担任两届暑期作文大赛评委的渭南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姜芳表示,本届作文大赛参赛作品整体质量相对较高。但感悟类作品居多,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较少。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老师们能加强引导学生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让作品更鲜活,更接地气!”
   评委们建议,希望教师及学生把握好方向,从生活中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才能写出好作品。

  ·作品展示·

  
水墨江南
  渭南初级中学八年级十七班 曹宇轩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如诗如画,一山一水,旖旎人家,浅墨清韵,何处飞花,碧水飘萍,沉落烟霞,水墨江南。
   在泼墨山水画里,动人的不止是那诗人留下千古名篇里熙熙攘攘的秦淮河畔浆声灯影,而是那份淡雅深巷小径的宁静。
   我穿行于水乡的灰墙白瓦间,不由的想起“江南水乡展旖旎,屋衍风铃声悦耳”这句诗,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间都充满了江南独有的气息。
   置身于江南的亭台水榭,倘徉在小桥流水,垂条烟柳曳痕,走过一树一树的花开,桂花香了鼻尖,仿若薄雾轻拢纱,氤氲成一幅素雅的丹青水墨画,似风若沙,飘入空灵澄澈的梦境。睡莲呢喃,微雨湿了窗棂。曾几何时,文人墨客一袭长袖青衫,在幽径徘徊,提笔描写着风雅,着墨记载着年华。就如戴望舒《雨巷》所写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走在小巷,围墙不高,上有苔痕斑驳,墙里人家后院,修竹森森,小径曲折回环,巷陌深深,亦加幽静,泼墨处,恰如唐人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夜凉如水,月尽清寒。风将水的容颜刻画,雨落凝香,丝丝扣入心扉。幽雅迷离的江南,定格了多少留恋的目光;含蕾婉转的江南,倾泻了多少画屏般的深情古意?
   江南的美,是朦胧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的下棋,是花间醉然品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蒿,穿行在青山绿水中,两岸是历经风浪的班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是谁,在绿荷苑中题词诉怀,又是谁在亭内研磨斟茶?临水画溪,一梦千寻。庭院深深深几许,花颜凋零,然,暗香盈袖。相遇江南,一曲琴音一阕词,山水一程,风雪又一更,几笔浮云梦,余霞沾染几抹乌墨。
   雪月风花,轻抚琵琶,弹不断千丝岁月。月下独酌,波澜不惊,玉洁渊清。曲终,霓裳迎风舞,散尽一世风华。江南静谧,悠闲,是城市喧嚣纷扰中的一带洞天幽境,吴侬软语,江南丝竹,绘出一幅水墨江南。
   寥寥几笔勾勒,便把江南的花语鸟啼、绿风清歌,遣倦过几度晚钟晨吟,在一卷漾漫江南气息的宋词里浅浅绽放,在一张萦绕江南旖旎的宣纸上缓缓流淌,水墨江南,倾尽天下。

  
笔落河山秋雨时
  渭南市瑞泉中学2019届1班 刘幸子
   初闻余秋雨,是初中时读到他的《信客》。篇幅不长,但我却对它印象深刻。
   说是印象深刻,其实也只是认定文章很好,可若是真让我明明白白说出一二条优点,我却没法答出来。后来许久未读,《信客》也只在我心中留下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内容也记不大清楚了。但若提起余秋雨,第一个袭入脑中的,却还是它。
   如今重拾来读,结合余秋雨先生生平事迹,那种初读时的朦胧感消失了,大约能道出其中一二,抒发些感慨了。
   《信客》讲述的便是信客的故事。信客这个职业(许也算不上职业,且以为它是一种职业),说白了便是旧时的乡村未编制的邮差,奔波于家乡与城市间,沿途稍带着些杂物用品或是信件,有时仅仅就是两三句话。信客的真谛便在于“信”字,老信客的清誉仅因为一次的失信便全然毁灭。小信客谨记老信客的叮嘱与教诲,承担起老信客的责任,奔波于社会文化变化的洪流中,坚守诚信,作出抉择,即便遭遇误解责骂,也不卑不亢,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屈于世俗,秉承着自己心中的信,徐然前行。
   可是如今看来,颇加思索,便不由惊呼,这哪里是信客,只不过那坚守着的与深信着的,是信之外的东西,那是文学,是文化,是蕴含在巍峨山川,河山万里中的东西。
   他是成熟睿智的文人,以笔为权,在浊风怒浪中刻下永不漫漶的千古箴言;他又是固执的稚童,在指责谩骂中,死死地护住自由的糖果。他这样写道“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中厮磨。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dié xiè),以此为归。”寥寥数笔,却将他的执着与信念浓缩,投射在他的一字一句里。
   曾经有人这样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他答道,没有半分的迟疑和犹豫:“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他是这句话虔诚的信徒。辞去一切,背起行囊,踏过中东、北非,游历过中国河山江川。苦于旅途,足于思想,握着一杆笔,在漫漫旅途中镌刻山河,在茫茫人海中雕镂人心。带着他的文化,践行一场苦旅;捧着他的初心,描绘万古文明。他在山河间寻路,渴望用短暂的生命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在《笔祭》中他玩笑道:“我现在甚至可以这样同我的笔讲,你耗尽了我的一生,我却没有浪费你太多的墨水。”他的一生与笔为伴,几经波折,提笔、弃笔、毁笔、葬笔、抬笔、振笔、纵笔,他的一生都离不开手中那杆笔,离不开那杆笔下涌出的扣问灵魂直击人心的思虑之洪流。
   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中国散文,在朱自清与钱钟书后,又出了余秋雨。”语调是惊叹的、满足的、赞美的、欣慰的。
   他的文字是厚重的,有些可以称得上是鲜血的凝重或生命的滞塞的东西,一如他的灵魂,沉甸甸的,行于山河之间。他似一个献宝的孩子,孜孜不倦地追寻,求知若渴地探索,将最终完成的珍宝奉献,而将汗泪洒于群山。隐于江川。
   细细看,笔落之处,尽是绵绵秋雨倾洒河山,而所幸,千帆历尽后,那壮阔山河也将内秀苍颉,赠予那秋雨绵绵。
   (辅导教师:付晓娟)

  
一亩麦子
  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三年级二班 常欣怡
   村口的爷爷家有一亩麦子,每年十一月份,绿油油的麦苗覆盖着田地,好像铺上了绿地毯。走过麦田的行人,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一边欣赏麦田,一边赞叹道:“这庄稼长势真好!”这是爷爷最心爱的一亩麦田,离家近,播种施肥既方便又省力。
   清晨,爷爷扛起锄头去锄地,拨草;黄昏,爷爷去田间散步。时间在爷爷锄头间流逝,第二年六月里,小麦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成熟的小麦像潮水般随风起伏。一阵微风吹来,田野里掀起金黄色的麦浪,比大海的波涛还要壮观。行走在田间,麦香扑鼻,整个麦田仿佛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爷爷整天乐呵呵的。
   一天清晨,一辆装满石子的卡车侧翻在爷爷在麦田里,一片又一片的麦穗被一堆一堆的石子压扁了,压碎了。爷爷气得浑身发抖,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那天晚上,我看到怒气渐消的爷爷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问他为何叹气,爷爷说了一句,“麦穗被石头压倒了,心疼那些快要收割的庄稼。”
   晚上,卡车司机来找爷爷,卡车司机小声说:“叔,对不住了。我开车时犯困,车翻到你地里,麦子也遭殃了。这一百元你拿上。”爷爷问:“人受伤没?”卡车司机说:“没有。”爷爷接着说:“人没受伤就好,现在丰衣足食,损失一亩麦子不算啥。钱你拿上,再不拿上,就是看不起你叔!”卡车司机拿上一百元,爷爷和他喝茶聊天。后来,这位卡车司机成了爷爷的忘年之交。
   我问爷爷为何一开始生卡车司机叔叔的气,现在又不生气了。爷爷说,做人得珍惜自己的付出,也得体谅别人的不易。
   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全凭那倾尽他汗水的一亩麦子养活一大家人的,看到麦子被压倒,心里难免痛心又生气,可当知道别人也是无心之过时,爷爷又很善良地选择了体谅他人。
   如今,当我看到爷爷的那一亩麦子,就想起爷爷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