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1月02日] -- 华商报 -- 版次:[E3]
返乡创业 带动一方

安文博:卖农资收入千万 建科技园带乡亲脱贫

大学毕业后放弃稳定工作回乡创业,将农资销售做到年营业额千余万元时,却感觉摸到了“天花板”;又承包2500亩地进行规模化种粮,期间也曾历经挫折;看到农产品电商的商机后,又下决心打造产销一体的果品基地,还要带动16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就是39岁的华州人安文博。
  大学毕业弃工作创业
  最高时年销售额逾千万

   10月31日,在华州区高塘镇南麦村旁的陕西果沁农业科技园里,安文博正忙着指导工人给刚栽种的猕猴桃树苗浇水。不远处的杏李园里,还有工人正忙着收获套种的红薯。
   2000年,安文博还在渭南师范学院数学系计算机专业学习时,便看到了农资市场的商机,并说服母亲和他一起卖农资。很快,安文博和母亲在310国道边办起了农资经销点。母亲负责在店里销售,他则利用空闲时间在外跑采购和销售,同时学习病虫害的防治等知识。两年后,安文博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为了尽快改变家庭面貌,他毅然辞掉工作,专心开拓市场。经过不懈努力,很快成为农资方面的行家里手。
   2005年,他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批发和零售、农产品种植和销售,农资销售生意也越做越大。近年来,公司的年销售额最高时曾超过千万元,农资销售业务覆盖了当地和周边县(市、区)。

  发展粮食种植曾遇挫
  建基地实现产销一体

   “刚开始做农资的时候,想着生意能做到50万、100万就可以了,但当做到1000万时,我意识到摸到‘天花板’了,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他说,经过深思熟虑,决心同时发展粮食种植和生产销售。
   2010年,他又创办了华州区丰盛粮食专业合作社,从事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种植生产服务及农场粮食产销等。
   2012年,他认为未来农业的出路是规模化和机械化,还在华阴承包了2500亩耕地进行粮食种植生产,但因政策变化遭遇了挫折。经过努力,粮食种植生产有所起色。但此时,安文博又看到了更大的商机。
   “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兴起,咱们本地的很多农特产也可以放到网上去卖了。”他说,网店开起来了,但经过实践他意识到,市场不缺农产品,缺的是优质的农产品,农户各家各户种植无法形成规模化,品质不稳定,质量难以把控。
   2016年7月,他又成立了陕西果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南麦村旁流转500亩土地,又精心选择杏李和猕猴桃两类树苗进行种植,开始建设陕西果沁农业科技园。

  买水果可远程看果园
  要带乡亲一起致富

   如今,科技园已初具规模,200亩杏李正茁壮生长,200亩猕猴桃树苗也已栽进地里。每天不管多忙,安文博都要到科技园来,给果树浇水、除草、修剪……他认为,每一颗果实,都是成年累月付出的凝结。
   按照安文博的规划,科技园将用于华州杏李和猕猴桃的标准化种植和试验示范、种苗研发和繁育推广。待明年年底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到800万元以上,年净利润400万元。
   他说,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是要打造“六个集成与示范”,包括科技智慧农业、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新品种与新架型、花果管理与修建新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有机改良与化肥减量使用等。
   “现在园区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滴灌、监控等设施已建好,喷灌等设施还在建设中,等园区全部建成、果树开始挂果,消费者在买我们的农产品时,打开手机通过地头的监控,就能看到果树的生长和管理情况。”他说,要通过努力,让华州杏李和猕猴桃成为知名品牌,把公司建成产销一体的农产品龙头企业。
   据了解,目前当地167户贫困户已经入股科技园。他表示,也会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这些贫困户脱贫,并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华商报记者 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