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0月17日] -- 华商报 -- 版次:[L1]

庙湾镇扶贫流水线作业 贫困户家门口就能挣钱


   如果将脱贫攻坚视为一项“流水线”作业,那么,贫困户就是这条生产线的工作目标,“让每一位贫困户进入我们的‘扶贫车间’,在扶志、扶智等方面,给他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出了‘流水线’,就能实现脱贫。”
   在脱贫攻坚中,耀州区庙湾镇创造性地设计了“扶贫车间”,“流水线”上的贫困户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

  
1 庙湾首个扶贫工厂带动贫困户13户
   初秋的温度清冽宜人。庙湾的蓝天白云更是让人满心欢喜。
   早上8半,庙湾镇党委书记左晓兵站在办公室外拍了几张照片。“这是我们镇上锦绣社区扶贫工厂开业的好日子,前些天一直下雨我还担心天公不作美。你看,今天这日子、这天气,都太给力了。让我赶紧拍几张照片给朋友们看看。”
   9月30日上午9点多,在位于庙湾镇街道的庙湾镇锦绣社区工厂,十多名女工已经坐在缝纫机前,手里的布匹流畅地从机器台面上划过,缝纫机发出轻柔的“嗡嗡嗡”声音,阳光透过窗户投射在室内,偶尔传来一两位女工简单交流的话语。厂子里秩序井然。
   厂门口右侧堆放着大量的包裹,上面用记号笔标注着“沈阳”“青岛”“深圳”“西安雁塔”等地址,“这些都是已经做好的成品窗帘,准备要给客户发货了。”一位工人笑着说。
   据工厂负责人董建良介绍,庙湾镇锦绣扶贫社区工厂主营各种窗帘布艺加工,现有员工35人,其中贫困户13户,设备24台。据了解,锦绣社区工厂是庙湾镇建成的首个扶贫社区工厂。该单位全力响应庙湾镇精准扶贫号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政府主导、金融扶持、镇企共建、贫困户受益的基本原则,主要采取“企业+合作社+培训+订单+销售”的运营模式,由企业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
   目前,该社区扶贫工厂已解决全镇35个就业岗位,其中,已带动13户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收,真正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董建良说,创办这家企业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庙湾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企业也会以社会扶贫为责任,优先吸纳贫困户进厂就业。
   孙海玲家有年老多病的父亲需要人照顾,但是家里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让她的生活比一般人艰难。“以前我对缝纫的活儿一点都不会。在社区扶贫工厂里学习了半个月,现在已经是一个熟练工了,每天最多时能加工窗帘20条以上,对我这个原来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了。”据孙海玲介绍,现在她每个月至少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厂里要求早上8点上班,但我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一般都会提前十几分钟来上班。我来得早,争取能多加工几条窗帘,多劳多得!”孙海玲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干劲十足。

  
2 贫困户:“我希望能实现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10月15日,在工厂忙了一天的庙湾镇玉门村马家埝组贫困户方任荣回到住处,给孩子做饭收拾完毕后,还想着这周抽空回村上,给家里两位老人带点好吃的,再买点菜改善一下老人的生活。而这一切是原来她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状态。
   “原来在家种地,但土地比较贫瘠,家里的经济来源很有限,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我偶尔在附近的餐馆、超市打个零工,但一家人花销主要靠丈夫打工收入也不行,我打零工也根本没有保障。日子确实过得非常恓惶。”方任荣介绍说,他们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没有啥特别稳定的收入来源。“现在家门口就有了窗帘加工厂,让我们不用出远门就能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能照顾上家里。以前还经常为家里的花销和家里人拌嘴、生闷气,没办法啊,确实没钱。现在我在这里打工,不仅能照顾上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平时偶尔孩子要点零花钱,我也能拿得出手。抽空还能和丈夫回家照顾老人。这真的是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情。”
   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方任荣满心欢喜。“原来在家用那种老式缝纫机做点简单的缝缝补补还可以,但是真正到厂里加工窗帘那还真的不会。在厂里我掌握了新技术,不仅可以做缝纫,也慢慢学会了裁剪,往后有机会我还希望能独立操作一整套流程,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3 在外闯荡不如回乡创业
  小伙儿带乡亲共同致富

   左林斌是庙湾镇柳林村的年轻人,多年前一直在外闯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文玩结缘。同时,家乡的山核桃——一种看似没有什么价值的特产引发了他浓郁的兴趣——把这些山核桃加工成手串、坐垫、枕头这不也能挣钱吗?
   左林斌的想法得到了庙湾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在庙湾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柳林村贫困户左林斌利用后塬山区野生山桃核丰富资源优势,大胆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山核桃工艺品加工项目,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实现了自身提前脱贫。
   2018年7月,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庙湾镇党委、政府为解决柳林村移民搬迁安置点群众就业问题,引导左林斌扩大手工艺品及农副产品经营规模,兴办庙湾镇山核桃手工艺品社区工厂,将销售群体定位为游客,专做中高档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三个月来,效益稳步上升。目前主营山桃核枕头、坐垫、拖鞋、手串、挂件,奇石、根艺等相关产品。后期还将逐步开发以桃木为原材料的工艺品。
   今年已经63岁的王淑芳说,“像我这么大年龄的人,到哪里打工都没人要。我干不动啥重活儿,加上家人身体不好还需要照顾,也走不开。多亏了现在有这好政策,还有左林斌这好小伙儿,让我有机会在他创办的厂子打工,每个月有固定收入1000多元。我再也不在经济上受作难了。”
   左林斌说,王淑芳是他合作社里长期雇佣的工作人员,也是贫困户。“创办这个山核桃手工艺品社区工厂,不仅解决生产规模再扩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来,我都敞开欢迎。我这里就是一个帮大家脱贫致富的‘生产车间’,进来是贫困户,将来学到技能,就有望实现脱贫致富。”

  
4 打响扶贫社区工厂招牌
  拓宽就业渠道

   左晓兵介绍,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大力支持下,庙湾镇坚持产业就业、创业并举,扶志、扶智、扶技并重,全面扎实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坚持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在庙湾镇集中安置区——庙湾镇阳光小区周边兴办了锦绣扶贫社区工厂,在柳林村创办了山核桃手工艺品社区工厂,“我们会努力协调解决好‘扶贫车间’建设运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打响、打亮庙湾扶贫社区工厂招牌,拓宽就业渠道。”
   左晓兵说,锦绣扶贫社区工厂的正式投产运营,是庙湾镇就业脱贫工作思路的新突破,也标志着庙湾镇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山水庙湾打下了坚实基础。锦绣社区工厂正式投产运营后,镇党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营商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让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带动庙湾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各村要进一步梳理排查,采取超常规举措,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做到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力争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推动全镇全面小康。企业要在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设扶贫岗位;企业职工要珍惜机会,服从企业安排,既要让企业盈利,也要让自己脱贫致富。

  
5 扶贫“流水线”作业
  助力脱贫增收

   据了解,庙湾镇党委政府把就业扶贫作为庙湾镇打好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尽可能地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就业创业优势,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先后利用陈家山矿、西川矿、香山假日酒店、小食大做酒店、玉门乐泰劳务公司等辖区企业,实现88名贫困户就业。成立由17名贫困户组成的庙湾镇村级扶贫环卫队。发挥生态护林员、朱鹮看护员、河道管理员、特设公益专岗等岗位作用,安置贫困劳动力252人。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产业发展、移民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八个一批”政策,都有了深入的开展和落实,贫困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搬入了新房,教育、医疗有了保障,有了相应的产业,能外出务工或本地择业的,都有了相应的工作岗位,日子一步一步地好转,思想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左晓兵表示,让群众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从“输血”变成“造血”,贫困户自身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有了想学习技能的想法,知道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将脱贫攻坚视为一项‘流水线’作业,那么,贫困户就是这条生产线的工作目标,让每一位贫困户进入我们的‘扶贫车间’,在扶志、扶智等方面,给他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出了‘流水线’,就能实现脱贫。”左晓兵介绍,2017年底,庙湾镇结合全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和入户调研情况,发现一部分劳动力由于家庭的原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没有办法外出务工,比如说因为家中有老人或小孩没办法外出务工,因为年龄在60岁上下单位拒绝聘用,因为身体原因重活干不了。像这些剩余劳动力,没办法给家庭创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庙湾镇决定在镇区范围内建设一些实体,能够让这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2018年初,庙湾镇积极主动与西安等地的企业单位联系,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窗帘加工和山桃核加工等劳动强度不高的产业,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左晓兵介绍,“扶贫社区工厂”是创业就业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走的是一条“创业+就业+脱贫”的路子,具备门槛不高、上班时间灵活、工资收入稳定等独特优势,让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助力脱贫增收。
   “我们将企业办在家门口,能够让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互利共赢,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让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让搬迁入镇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据介绍,未来一年,庙湾镇还将陆续建成柳林香菇加工扶贫工厂、贺家庄村香裱市场等一批产业、就业基地,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增加贫困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为贫困户和群众提供学习技能的平台、就业的平台、脱贫致富的平台。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