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05月16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价格不如矿泉水还没销路 阎良有奶农含泪倒奶卖牛


   近期,西安阎良区有奶农因为无人收购牛奶,不得不含泪倒奶。经过相关部门的协调,收购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养殖户依然眉头紧锁,因为其背后仍然存在原奶行情不理想、奶农缺乏销售渠道和议价能力差的现实困境。
  没人上门收购
  奶农倒牛奶超过一千公斤

   近日,有奶农拨打华商报热线称,因为没人上门收购,西安阎良武屯镇三合村的奶牛养殖户蔡师傅,近期有一段时间,将一千多公斤牛奶直接倒掉,蔡师傅“很心疼”。
   5月9日,华商报记者赶往三合村,来到了奶农蔡师傅和他的奶牛养殖场。蔡师傅一见到记者,就拉记者去看他养的奶牛。华商报记者看到,他家的牛舍里养了不少奶牛。蔡师傅介绍,大概是从2018年4月29日开始,收奶的人突然不收了。“不挤奶牛受不了,挤了奶又不好卖,只能倒掉。”回忆起前几天倒奶的场景,蔡师傅还是很难过。
   站在储存牛奶的罐子前,蔡师傅介绍,平均每天倒掉牛奶150公斤左右。从4月29号到5月7号,大概倒掉了1300公斤牛奶。原来每公斤牛奶3元钱,现在基本上是2元钱,按两块钱一公斤算,至少损失了2600元。一头牛一天饲料花费至少50元,饲料损失总共约3000块。不算人工费用,光倒奶和饲料一共损失将近6000元。由于没人上门收奶,5月7日只好卖了三头奶牛。
   蔡师傅介绍,以前有附近一家个体户收购牛奶,后来收购的人也养了奶牛,最近开始产奶,所以就不收了。他联系了其他几个收奶站,人家说路途远不划算,不愿意收购。有一个人说愿意收购,可是价格非常低。“买一瓶矿泉水还得两块钱,一斤牛奶还不如一瓶矿泉水,你说气人不气人?”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储存牛奶的罐子下边,还有牛奶痕迹。蔡师傅说,那是前几天倒奶时留下的。他一边说一边打开容器的栓子,白花花的牛奶就倒出来了,直接流进了下水道。蔡师傅妻子在旁边说,“说实话我们也不想倒掉,可是没销路,天热了又容易坏。”眼看着牛奶哗哗往下流,蔡师傅的眼泪直流。
   目前,经过多方努力,已经有企业愿意上门收奶,蔡师傅的卖奶困难初步解决。不过,蔡师傅还是希望有稳定的收购渠道。

  从4元降到2元
  牛奶价格接近十年新低

   站在牛舍旁,蔡师傅讲述起他的困难和养牛十年的经历。他指着旁边一块荒地说,这些地原来都是养牛的,后来行情不理想,就停掉了。华商报记者看到,这些地方长着杂草。
   蔡师傅约在2008年开始养牛,当时家里条件差,看着村里有人养奶牛赚了钱,他就从一两头牛开始,发展到最多时21头奶牛,目前有7头可以正常产奶。回忆起这十年中,牛奶价格的变化,蔡师傅说,“几乎是一路下跌”,2014年价格还不错,能卖到4.3元一公斤。2015年以来,价格明显下滑,基本上一个月一个价,最低曾跌到1.8元一公斤。
   为什么原奶价格出现跌跌不休呢?陕西省乳品安全生产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认为,牛奶2元一公斤,根据他的记忆,这已经是十年来最低的价格了。按照目前的行情,有的养殖户应该是越养越赔,越早卖掉越能减少亏损。他讲述了一个案例,有个养殖户养的奶牛,因为行情不理想,牛奶卖不动,家里资金周转不开。这位养殖户就用卖牛后的钱买饲料,被称为“牛吃牛”。
   虽然近日奶价已经有所恢复到约2.6元,但按照行业数据来看,牛奶收购价3元一公斤还包不住成本。目前蔡师傅这样的情况很值得同情,但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牛奶价格低,牛奶制品销售价也不高,受到低价进口奶的冲击是重要原因。王伟民介绍,国际原奶价格的下跌是拖累国内奶价的主要原因。伴随国内乳业与国际接轨程度越来越深,国际市场价格对本土企业影响越来越大。其实,目前的国际原奶价格还不算最低,最低的时候在2015年和2016年,由于新西兰原奶价格的下降,导致国产原奶收购价格大幅下降。

  奶源出现供大于求
  散户养殖抗风险能力弱

   2011年,关中曾经遭遇到奶农含泪杀牛的悲情故事;2015年,也曾出现过奶农倒奶的事情;而近两年倒奶的情况罕有发生,为何近期再现倒奶?
   “倒奶背后是大行情不理想,而且奶农小散弱,缺乏渠道和销路。”西安一位熟悉陕西乳业的人士刘先生分析,蔡师傅投资失败,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牛奶行业需求不够旺盛,“如果行情好,他家的牛奶品质好,收购的人上门排队。”
   王伟民告诉华商报记者,奶农蔡师傅的牛奶卖不动,关键还是牛奶产业效益不理想,这是行业问题、共性问题,全国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大约从2009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杀牛、停止养奶牛的情况。随后养牛的散户被淘汰,而且很多企业为了保证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收购门槛,比如规模化养殖、集中收购。牛奶价格到了3元多,有的收购商贩还会压价,有的奶农就会亏本。散户奶农相对弱小,行情好的时候缺乏议价能力,行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亏本。
   目前来看,全国的奶源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养殖户和乳品企业都期盼市场回暖,回暖的关键还是要提高需求。
   王伟民认为,相关农林单位应对农民加强调研和培训,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目前,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在这个背景下,养牛不理想,可以逐步改为奶山羊,羊奶一公斤六七元,比牛奶价格高。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蔡师傅目前也想饲养奶山羊或者改为其他养殖经营,但存在资金周转不开等困难。
   “除了爱心助农,还要探索长期解决方案。”财经评论人士严跃进对华商报记者分析,优质农产品需要提高附加值,从包装、储存到运输,通过现代方式培训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产品包装,主动吆喝。散户要主动学习,通过合作社和相关互助组织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

  
国内乳企业绩冰火分化
  
上游亏损严重
  下游表现较好

   近日,多家乳业相关企业陆续披露年报,乳制品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化在年报业绩中体现比较明显。华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光明乳业、天润乳业显示出稳健增长态势,但上游的三大牧业公司西部牧业、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却出现大幅亏损。
   光明乳业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16.72亿元,同比增长7.25%;净利润6.17亿元,同比增长9.60%。天润乳业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41.71%;净利润为9912.65万元,同比增长26.64%。
   比起下游企业的业绩飘红,多家上游牧业企业的日子则是“惨淡经营”。中国圣牧近日发布盈利警告,预期2017年亏损约10亿元。对于亏损原因,中国圣牧表示,为应对原料奶市场需求疲软而控制奶牛数量,原料奶价格普遍下降,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代牧业此前的盈利预警显示公司亏损净额约7.42亿元,亏损原因是现金减值和原奶价格下降。西部牧业2017年净利润亏损3.65亿元,同比下降598.61%。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原奶价格不高,上游重资产型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如果业务延伸和转型进展不顺利,就容易亏损。下游乳企是加工型企业,2017年业绩增长一部分是受益于2017年以来中国乳品消费开始回暖,此外部分乳企转型相对成功。
   王伟民表示,上游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而下游加工企业盈利状况较好。折射出了行业的奇葩和尴尬。一旦上游企业产能严重收缩,势必会引起原奶价格的上涨,也将大幅度拉升下游企业的成本。所以,上下游的良性发展才是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所在。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顾问孙佳欣分析,在目前的情况下,奶源价格还不具备竞争优势,如果牛奶相关产品销量没有很好解决,相关企业的分化还将继续,而奶农也难以受益。 本组稿件文/图由华商报记者 黄涛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