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01月10日] -- 华商报 -- 版次:[C3]

骑着骆驼找中国医生看病

医路往事
   主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华商报社

  
人物档案
   姓名:龚均
   单位: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教授
   援外地点:苏丹
   援外批次:第15批援苏丹医疗队员

  
援外感言
   受祖国的重托,我们代表国家去贫穷的非洲支援医疗工作,为当地百姓看病,这是非常光荣的任务,虽然条件很艰苦,但确实是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
   第一次见到三角梅是在非洲苏丹,那时,龚均只有43岁,正值壮年,那一簇簇紫红色的花朵见证了他的青春岁月。光阴似箭,白驹过隙,一晃35年过去了,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青春记忆,如今78岁高龄的龚教授在家里也种了几盆三角梅。看见这姹紫嫣红的花朵,他似乎又回到了在贫瘠非洲大地执行医疗任务、救死扶伤的峥嵘岁月。

  辗转两个医疗点
  见到了与想象中不一样的苏丹

   1983年到1985年,作为陕西省第15批援苏丹医疗队员,当时还是内科主治医师的龚均,与来自全省各地其他医院的近30名医护人员一起奔赴遥远的非洲。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国门,见到了与想象中不一样的非洲。
   “以前想着非洲应该就是个大沙漠,去了发现根本不是那样。那里也有灌溉渠,也种庄稼,老百姓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很乐观,晚上凉快时,很多居民会聚在一起跳迪斯科。”龚均教授慢悠悠地回忆说。
   起初,他和部分医疗队员被分在苏丹南部的朱巴支援医疗工作。后来因为苏丹南北两地经常发生冲突,为了队员们的人身安全,国家撤销了朱巴援外医疗点。因此,第二年,龚均和队员们都来到了距苏丹首都喀土穆200多公里的阿布欧舍,继续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苏丹的医疗条件很差,没有什么设施,只有一个X光机,化验也只能查个血常规之类最简单的项目,所以,看病基本得靠经验。”龚均教授说,因为当地医疗条件差,所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对苏丹进行医疗援助,捐赠药品和医疗器械。
   因此,他也开了眼界,见到了一些在国内见不到的先进医疗用品。“那时,我们国内用的还是消毒后反复使用的玻璃管注射器,而苏丹用的已经是一次性注射器,吊瓶也是一次性的,这些都是当时其他发达国家捐赠的。”

  为了感谢中国医生
  用汽车拉了几百斤白糖

   中国医生在苏丹尽己所能、无私地为当地居民诊治疾病、解除苦痛,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当地居民很感谢中国医生。周围的居民都来这里看病,有些路途远的居民还骑着骆驼、长途跋涉来找中国医生看病。
   “那会儿物资匮乏,也没有什么送的。有一个糖厂的老板,我们给他看好了病,他为了感谢中国医生,用汽车拉了几百斤白糖,装了好几个麻袋给我们送过来。”龚均教授说,队员们不愿意收,但糖厂老板一定要让他们收下,大家只好报告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征得大使馆领导同意后,才收下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
   当时组织纪律非常严明,这些糖后来全部折价后留在了医疗队的厨房,大家吃饭时可以随意放。但是,大使馆要扣掉队员们相应价格的伙食费。
   有时,当地居民为了感谢中国医生,请队员们到家里吃饭,这也得征得大使馆相关领导同意后,才能接受。
   这种优良的工作作风,愈加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赖和称赞。

  远离亲人 生活单调
  却出色完成了医疗任务

   那个年代,苏丹的生活非常单调。驻地虽然有一台黑白电视,但电视上没有娱乐节目,因此,闲暇时,队员们只能听听收录机。
   “大使馆从香港购进了一些磁带,我们到大使馆去买,1元钱一盘。”龚均教授乐呵呵地回忆说,买磁带,一部分是为了学英语,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翻录邓丽君的歌曲。“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觉得真好听,原来歌曲还可以这样唱。”但后来,大使馆官员通知他们,邓丽君的歌曲在国内被禁了、不让听,他翻录的10多盘邓丽君歌曲全部上交了。1985年,他回国时,发现北京满大街居然都在放邓丽君的歌曲。
   “可能是苏丹那边通知得晚了,国内已经解禁了,苏丹才刚通知不允许听,我的10多盘磁带都上交了,真是可惜了。”龚教授说。
   为了丰富队员们的生活,大使馆每三个月给队员们送10多盘国内的电影录像带,但因为录像带数量有限,只能反复地播,放第一遍时大家兴致还很高,放第二、三遍时就只有两三个人看了。
   就是在这种远离亲人且单调的生活中,医疗队员们出色地完成了医疗任务。
   “受祖国的重托,我们代表国家去贫穷的非洲支援医疗工作,为当地百姓看病,这是非常光荣的任务,虽然条件很艰苦,但确实是一种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龚均教授眼眶有点湿润,感慨良多,“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两年岁月。也见到了很多在国内碰不到的疾病,为了看好这些病,我们查书、探讨、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医学知识和诊治疾病的能力。” 华商报记者 卢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