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4年08月05日] -- 华商报 -- 版次:[Y6]
直击咸阳旱情 农业

干渴的85万亩田地


   入夏以来,咸阳已创下53年来历史最高气温。持续的高温导致多个县区约85万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旱,部分地区居民饮水困难。
   近日,华商报记者行走于各县区,用图片与文字记录旱情下最真实的咸阳。我们希望,通过对灾情的告知与传播,唤醒更多市民节约用水的自觉,共同为缓解旱情出一份力。

   从60.15万亩到85万亩,这是短短8天内,咸阳市防汛抗旱办公布的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变化,这个变化在体现着受灾面积在219.7万亩耕地中比重的同时,也说明了旱情蔓延的态势。近日,华商报记者在三原、乾县、武功、兴平、泾阳等地走访发现,相较于春季播种的玉米,夏播的农田受灾更为严重。

  三原

  “再不下雨夏播玉米将颗粒无收”

   8月2日上午,阳光早早地便穿过树缝,照在了毛女士家的院子里,这是自上次雨水后的第11个晴天,太阳“毒辣”依旧。
   毛女士换上布鞋,向自家耕地走去。最近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在田间忙碌一阵子。6月中旬种下的玉米,由于雨水短缺,到现在毛女士家里的17亩玉米只与小腿一般高。尽管村里的很多村民已经对地里的玉米不抱希望,但她依然没有放弃。
   由于常年耕种,毛女士在田间显得非常干练。她迅速走过几排玉米苗,顺手拔掉几株过于密集的幼苗,“地里太缺水,玉米苗长得太密到最后全都长不大,必须拔掉一些,保证其他玉米的水分供应。”
   这是三原县嵯峨镇唐陵村的一大片耕地,站在毛女士家田里放眼望去,附近耕地里的玉米苗许多都像她家的一样,只有小腿般高低。毛女士说,嵯峨镇大部分耕地都属旱地,由于地形等多方面原因一直没有灌溉条件,“往年都是靠天吃饭,现在夏播的玉米,基本上都受旱了,再不下雨将颗粒无收。”
   在嵯峨镇,像毛女士家的玉米一样,长不大的玉米苗随处可见。当地一名知情人士介绍,在三原县,耕地受旱面积约有15.35万亩,“很多乡镇的玉米都面临着严重减产的困境。”

  泾阳

  “灌溉稍不及时玉米就发黄打蔫”

   紧邻三原县的泾阳县同样旱情严重。在关中环线泾阳到三原段,路边的耕地里,玉米虽长势不错,但不时会有大片玉米出现枯黄的现象,这些枯黄的玉米呈矩状分布,排列整齐,与周围的其他玉米形成鲜明对比。
   泾阳县中张镇土门徐村的张女士称,由于泾河过境,泾阳县除塬区外,其他地方尚未出现像别的县区那样无水灌溉的情况,“沿着门前的县道,路南的耕地都采用渠水灌溉,路北用井水灌溉,但由于连续高温,现在灌溉用水已经明显供不应求。”
   “往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地里的庄稼隔几天就要浇一次水,稍不及时,玉米就会枯黄。路上那些发黄的玉米,都是因为浇水不及时造成的。”张女士说,村里的玉米不少是春播种植的,抗旱能力强,不至旱死,不少已经结出了玉米棒,但由于干旱缺水,导致许多村民的庄稼严重减产。
   正如张女士所说,村民徐师傅家里的玉米已经结出了玉米棒,但个头却比往年小了很多。8月2日中午,徐师傅从田间掰下一颗玉米棒,长度只有十二三厘米。他说:“比这个大的也有,但都差不了多少。这种情况以前从未见过,造成玉米偏小的原因有很多,肥料、种子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现象,但水分是最重要的因素。”

  兴平

  “井水干了必须往下再打20米”

   8月3日上午,兴平市桑镇三解村的屈师傅已和同村的4名村民忙碌了整整两天,这天一大早,他们又来到西宝中线兴平到武功段路边的一处机井旁,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村里的4口机井在此前的几个月已经完全被抽干,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全村的数百亩耕地还需要迎接新一轮的灌溉,如不能及时从机井里打出水来,庄稼将面临大面积减产。
   “村口的那口井刚打通,现在已经能冒出水来了。”屈师傅说,由于长期干旱少雨,加之灌溉任务过重,目前村里用来灌溉的机井里的水已经快干了,“一直没下雨,地下水不足,现在抽出来的都是泥沙,井水已经干了。我们必须尽快再往下打20米,看看能不能抽出水来。”
   处理这样一口几近干枯的机井,屈师傅他们5个人要进行整整两天的时间,而能否顺利打出水来,他们心里并没有底,“如果打不上来,那就完了。”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庄稼已经受旱了,春播的玉米至少要减产3到4成,如果井水抽不上来,雨水也赶不上,夏播的玉米就彻底完蛋了,连一颗粮食都结不出来,全部旱死在地里了。”屈师傅说,尽管村民们正在奋力处理机井改善灌溉条件,但他们更希望能够尽快盼到一场及时雨。

  旱情与灌溉
  直接经济损失731万余元 已累计灌溉243万亩次

   在华商报记者近几日的走访中,三原县、泾阳县、兴平市、武功县、乾县、淳化县等多个地区受旱灾影响严重,目前全市受旱耕地面积已达85万亩。据咸阳市水利局发布消息,进入7月以来,由于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往年偏少3-6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少降雨,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4-1.6摄氏度,破气象历史纪录。而农作物受旱的原因,分别包括土壤墒情较差、水库蓄水偏少、河道来水不足、灌溉供需矛盾及城乡供水水源不足等五方面原因。
   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各类水库蓄水总量4535万立方米,与往年同期相比偏少3成左右,其中宝鸡峡灌区所属水库蓄水总量1500万立方米,与正常灌溉需求相比偏少3000万立方米;泾惠渠西郊水库蓄水650万立方米,与正常灌溉需求相比偏少1500万立方米;羊毛湾水库可用水量不足500万立方米,与正常灌溉需求相比偏少1000万立方米;冯村、玉皇阁、黑松林、杨家河、老鸦咀五座中型水库蓄水1083万立方米,各类小型水库蓄水802万立方米,与往年同期相比偏少4成左右。
   而从7月25日开始,全市主要河道来水维持在20立方米/秒上下,其中渭河来水维持在10立方米/秒左右,泾河河道来水在8立方米/秒左右,河道来水偏少,导致后续抗旱水源严重不足。截至7月30日,全市城乡农村供水受旱灾影响的县区主要是三原、礼泉、彬县、长武、永寿、淳化,涉及供水人口19.56万人,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31.5万元。6月上旬以来,咸阳市抗旱夏灌工作陆续展开,宝鸡峡、泾惠渠、羊毛湾等灌区陆续加大抽引水流量、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各县市区水利部门分别开启渠、井、泵、站等水利设施,开展抗旱夏灌工作,截至7月30日,全市共出动抗旱送水车468台次,投入各类抗旱人员17.5万人次,全市已累计完成灌溉面积243万亩次。目前,抗旱夏灌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陈雷柱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