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2月13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
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处置,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发展模式,是较为先进的一种管理理念。
这一概念是在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的。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明确了31个省、市、自治区在本区域内“无废城市”的目标城市。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上榜,此外还有河北石家庄、吉林长春、安徽铜陵、山东威海、陕西西安、甘肃天水、青海玉树等。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加快建设美丽陕西,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陕西篇章,陕西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
意见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构建美丽陕西建设推进机制和支撑体系,切实筑牢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等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三北”工程攻坚战,扎实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陕西力量。
对标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到2027年美丽陕西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陕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美丽陕西全面建成。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当好秦岭卫士。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体系,持续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动态排查整治,强化秦岭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加强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推动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设立,建好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完善“空天地网一体化”、人防技防物防相融合的监测监管体系。秦岭地区生态质量指数稳定保持在一类。
守护好黄河母亲河。坚持“四水四定”,严守高质量发展基准线。加强水土保持,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披露问题整改,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深化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有效管控环境风险。到2027年黄河流域国考地表水水质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90%。
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丹江口库区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加强瀛湖等重要湖泊水华防控。深入推进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推动产业、能源、交通、供热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推动西安、咸阳、渭南空气质量稳定退出全国重污染城市行列。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到2027年国考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到2035年全省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到2027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2%左右,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比例达到8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协同实施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扎实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坚战,建设陕蒙宁边界、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南缘3条防风固沙锁边林带,有效控制风沙危害。打好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治理重度以上荒漠化土地,坚决遏制荒漠化蔓延势头。打好渭北旱塬植被恢复攻坚战,开展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和退化林草修复行动,增加林草面积,提升林草质量。
到2027年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
意见还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到2035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60%以上,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深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方面,要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监管、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国土面积10%以上,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7%,水土保持率达到73.82%,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打造美丽建设样板
建设美丽城市。推进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一体化保护和发展,强化城际、城乡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
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建设美丽细胞。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强化美丽河湖、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示范引领,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绿色创新。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美丽细胞建设。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常彭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