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2月12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黑暗中的追光者
她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
却在足球场上追逐着光明与梦想
她们就是——陕西盲人女子足球队
她们与命运顽强抗争
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带球
都伴随着无数次的磕碰与摔倒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却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在西安市振华路的西安市盲哑学校里,有这样一群女孩,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0岁,平均年龄13岁,她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却在足球场上追逐着光明与梦想,她们就是——陕西盲人女子足球队。
训练
一不小心就碰到挡板
大多数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这些盲人女孩已经开始了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她们最初接触足球时,连球在哪里都难以准确判断,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带球,都伴随着无数次的磕碰与摔倒。身体的疼痛没有让她们退缩,对足球的热爱和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她们一次次爬起,继续训练。
12月5日,在球场上,体育老师王帅和窦盼飞兼着盲人女足教练,他们此前做过盲人乒乓球教练和盲人男足教练,球场上还有两名“助理教练”——15岁的双胞胎兄弟冯颢杰和冯颢梵,他们同为盲哑学校的八年级学生,也是陕西盲人男子足球队队员,已经参加了两年多的集训。队员们训练时,窦盼飞先让大家跑圈热身,随后是四肢训练,然后是带球过人等,孩子们一不小心就碰到操场边的挡板,急得教练不停喊着“小心,小心”。
窦盼飞要求每个队员必须不停喊出声,来给队友发出信号,以确定位置。随着队员们吆喝“WOYI”“WOYI”“WOYI”,和足球的铃铛声此起彼伏,形成了独特和谐的乐章。
20分钟后,不少队员已经汗流浃背,教练让大家歇息一会。休息时,坐在球场边的几名小队员,一边喝水一边聊天。李可心说起参加足球训练的体会:“虽然参加训练时间不长,但我喜欢这个运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学会协作与团结。”问及会不会耽误学习,李可心羞涩地说:“不会的!”问及去参加比赛时的感受。李可心说:“第一次参加这种大赛,有些紧张,没有发挥好。”
成绩
取得第十二届残运会比赛资格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中,陕西省盲人女子足球队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这也是自今年9月5日组建以来拿到的第一个荣誉。
陕西省盲人女子足球队球员满员为10人,门将视力正常,队员中年龄大的是16岁的李可心,学习非常好,最小的是10岁的藏族小孩丹智卓玛。
“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足球,虽然队伍组建时间短,但个个训练认真,国庆假期也一直在积极备战,还不能影响学习。”教练王帅一边准备孩子们的训练用具一边介绍。
说起选拔队员,王帅说:“当时决定要参加盲人女足比赛了,就在跳绳队里挑选身体素质好的,灵活的孩子参加集训。”
为了合理训练,学校按着国际标准把操场隔成40米×20米大小的一块训练场地,并在隔好的操场四周搭建1米高的挡板,用海绵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包裹的目的一是防止足球出界,更重要的是防止队员受伤。
开始训练足球,困难超乎想象。没有视觉的辅助,她们只能凭借听觉、触觉和记忆来感知球的位置、队友的方向以及赛场的边界。教练为了让她们更好地理解战术,不停大喊着提示她们。队员们则通过特制的足球(球内放置铃铛),凭借铃铛发出的声响判断足球的滚动轨迹和方向,从而调整自己的脚步和动作。
“刚开始训练时,孩子控制不住足球,经常摔得人仰马翻,就是现在训练时,孩子们也经常会碰到护板上。”王帅说,“足球训练,除了提高技艺,还得特别注意安全,一堂课下来,教练们也是累得够呛,喊得口干舌燥。陕西男子盲人足球队和陕西女子盲人足球队两支球队均取得进入2025年第十二届残运会比赛资格。”窦盼飞说,“盲人女足是第一次进入残运会的比赛项目。这些都是孩子们艰苦训练、认真比赛的回报。”
在西安市盲哑学校操场旁边的墙上有一句话“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是著名自强模范张海迪的一句名言,激励着孩子们顽强拼搏、积极进取。虽然陕西盲人女子足球队组建时间不长,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也期待着她们用勇气、坚持和团结书写传奇,期待着她们在黑暗中拼搏,用足球为自己、为世界点亮一盏希望之光,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却在足球场上追逐着光明与梦想
她们就是——陕西盲人女子足球队
她们与命运顽强抗争
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带球
都伴随着无数次的磕碰与摔倒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却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在西安市振华路的西安市盲哑学校里,有这样一群女孩,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0岁,平均年龄13岁,她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却在足球场上追逐着光明与梦想,她们就是——陕西盲人女子足球队。
训练
一不小心就碰到挡板
大多数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这些盲人女孩已经开始了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她们最初接触足球时,连球在哪里都难以准确判断,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带球,都伴随着无数次的磕碰与摔倒。身体的疼痛没有让她们退缩,对足球的热爱和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她们一次次爬起,继续训练。
12月5日,在球场上,体育老师王帅和窦盼飞兼着盲人女足教练,他们此前做过盲人乒乓球教练和盲人男足教练,球场上还有两名“助理教练”——15岁的双胞胎兄弟冯颢杰和冯颢梵,他们同为盲哑学校的八年级学生,也是陕西盲人男子足球队队员,已经参加了两年多的集训。队员们训练时,窦盼飞先让大家跑圈热身,随后是四肢训练,然后是带球过人等,孩子们一不小心就碰到操场边的挡板,急得教练不停喊着“小心,小心”。
窦盼飞要求每个队员必须不停喊出声,来给队友发出信号,以确定位置。随着队员们吆喝“WOYI”“WOYI”“WOYI”,和足球的铃铛声此起彼伏,形成了独特和谐的乐章。
20分钟后,不少队员已经汗流浃背,教练让大家歇息一会。休息时,坐在球场边的几名小队员,一边喝水一边聊天。李可心说起参加足球训练的体会:“虽然参加训练时间不长,但我喜欢这个运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学会协作与团结。”问及会不会耽误学习,李可心羞涩地说:“不会的!”问及去参加比赛时的感受。李可心说:“第一次参加这种大赛,有些紧张,没有发挥好。”
成绩
取得第十二届残运会比赛资格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中,陕西省盲人女子足球队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这也是自今年9月5日组建以来拿到的第一个荣誉。
陕西省盲人女子足球队球员满员为10人,门将视力正常,队员中年龄大的是16岁的李可心,学习非常好,最小的是10岁的藏族小孩丹智卓玛。
“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足球,虽然队伍组建时间短,但个个训练认真,国庆假期也一直在积极备战,还不能影响学习。”教练王帅一边准备孩子们的训练用具一边介绍。
说起选拔队员,王帅说:“当时决定要参加盲人女足比赛了,就在跳绳队里挑选身体素质好的,灵活的孩子参加集训。”
为了合理训练,学校按着国际标准把操场隔成40米×20米大小的一块训练场地,并在隔好的操场四周搭建1米高的挡板,用海绵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包裹的目的一是防止足球出界,更重要的是防止队员受伤。
开始训练足球,困难超乎想象。没有视觉的辅助,她们只能凭借听觉、触觉和记忆来感知球的位置、队友的方向以及赛场的边界。教练为了让她们更好地理解战术,不停大喊着提示她们。队员们则通过特制的足球(球内放置铃铛),凭借铃铛发出的声响判断足球的滚动轨迹和方向,从而调整自己的脚步和动作。
“刚开始训练时,孩子控制不住足球,经常摔得人仰马翻,就是现在训练时,孩子们也经常会碰到护板上。”王帅说,“足球训练,除了提高技艺,还得特别注意安全,一堂课下来,教练们也是累得够呛,喊得口干舌燥。陕西男子盲人足球队和陕西女子盲人足球队两支球队均取得进入2025年第十二届残运会比赛资格。”窦盼飞说,“盲人女足是第一次进入残运会的比赛项目。这些都是孩子们艰苦训练、认真比赛的回报。”
在西安市盲哑学校操场旁边的墙上有一句话“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是著名自强模范张海迪的一句名言,激励着孩子们顽强拼搏、积极进取。虽然陕西盲人女子足球队组建时间不长,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也期待着她们用勇气、坚持和团结书写传奇,期待着她们在黑暗中拼搏,用足球为自己、为世界点亮一盏希望之光,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