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9月19日]
-- 华商报 --
版次:[A12]
话剧《面皮》亮相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
“面皮跟人的脸皮是一样的”
云雾秦岭,太白缠绵飘渺,西府往事,小村翻滚油泼岁月。一碗面皮盛悲凉沧桑,红白酸辣咽世间冷暖。四十年劲道情扯不断,三代人诉说悲欢离合。《面皮》搅拌生死苦乐,根根钻心五味俱全。秦岭脚下,渭水河畔。一个村落,一只海碗,一双筷子,一口棺材,一群媳妇,一群汉子,一群百姓,一群不倒的人。
——吴京安
吴京安的角色代表着一种情感的牵绊、联结和传承
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正在陕西举行,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深受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集中亮相。著名表演艺术家吴京安回到家乡陕西,饰演本土新创话剧《面皮》中的“老队长”一角,通过“面皮”勾连起这方水土之上的美食与儿女,展示了一段根脉传承的故事。
大幕拉开,现场观众伴随着手扶拖拉机的“突突突”声,思绪也被拉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透过一户人家三代人做面皮、卖面皮的命运变迁,映射出宝鸡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巨变。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美食,也滋养着一方儿女。话剧《面皮》以讲好宝鸡故事和反映宝鸡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武云表示,面皮是宝鸡的地方特色名小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宝鸡又一张亮丽的旅游商品和文化名片。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段军林说:“一碗擀面皮,融入酸甜苦辣人生滋味。半部创业史,记录波诡云谲时代变迁。三代西府人,传承开放包容周礼精神。我们坚持重心向创排聚焦,使剧目能够真正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
该剧出品人、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说:“观看《面皮》,其实就是看宝鸡人的奋斗史、创业史。我们希望把话剧《面皮》打造成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
该剧由宝鸡市艺术剧院编剧张骥历时五年创作完成,以宝鸡市艺术剧院为班底,特邀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涛任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京安饰演队长,还邀请了多名国内著名演员和舞美、音乐制作团队加盟助阵。
导演姜涛认为,“小题材展现大情怀”是贯穿这部剧的核心理念。“舞台形象的创造,是编剧和演员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思考剖析的结合,我们希望通过每处细节生动展现我们祖辈的故事。”
编剧张骥认为,吴京安的角色,就如很多中国农村都有的一棵老树,代表着一种情感的牵绊、联结和传承。吴京安饰演的队长担起乡党的托付,对晚辈辅以大爱,他嫉恶如仇、讲究传统,却也积极拥抱时代,犹如“揉面团”一样,时刻把全村人“揉”到了一起。吴京安表示,秦岭水土铸就了自己表演上独特的气质,而这次排演让他又一次重温了对家乡的爱。
吴京安专访:
我生在这方水土,我的根基是厚实的
日前,华商报人文栏目《越川说》受邀观摩话剧《面皮》彩排,并对著名表演艺术家吴京安先生进行了专访——
越川说:擀面皮是咱们关中人喜欢吃的一种面食,你怎么理解这部话剧的名字《面皮》?它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吴京安: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吃是第一位的,人要活着,还有什么比吃和你的距离更近?那么“面皮”是什么呢?面皮是用来吃的,宝鸡擀面皮闻名天下,也可以算作碳水之都。刚开始大家会疑惑这“面皮”要怎么写戏啊,难道要说面皮生成的过程?等看完你才了解,就像《面皮》里面说的一句话:“面皮跟人的脸皮是一样的。”人要脸,树要皮。我们吃的是面皮,做的是面皮,活的是面皮。
越川说:这些年,你主演了一些陕西本土的话剧,作为西安人这是特意的选择吗?
吴京安:为什么会接《面皮》这出戏?排完这出戏之后,我感受到这是对陕西人精神的传承。这戏只要你看下去,就会觉得很震撼、很精彩!
这7年,我在陕西本土排了4个戏,从学院版《白鹿原》《原上的星》《狄仁杰之月夜金魂》再到《面皮》。我最欣慰的就是,我生在这方水土,在秦岭脚下、在太白山脉脚下,我的根基是厚实的。我的每一丝头发,每一根神经,都能调动起我对这一方土地深深的爱!特别感激宝鸡市文旅局和宝鸡市艺术剧院,我18岁离开西安之后,就一直觉得生在陕西、长在陕西,这一方水土铸就了我独特的性格气质,《面皮》这出戏让我重温了对家乡的爱。
越川说:你在这出戏中的表演很放松,是怎么做到的?
吴京安:我站在这个舞台,就觉得特别有根基。人生的舞台很大,戏剧的舞台也很大!总有一个空间,总有一个时间,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那么对我来讲,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就是陕西。
冥冥之中你的灵魂,你的灵感就会迸发。我是接到一个戏脑子里就不停歇的人。今天你们看到的好多台词,是我现编的,包括骂人的话。其实这没什么!什么东西只要你动了真感情,你说出去,表达人物了,这就不是脏话,它能表达我的冲动。当你沉浸到一个角色里时,你的兴奋、创作的快感就在这个戏当中。
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我在这出戏里有很多的忘乎所以,这对演员来说是很难得的。我忘了是在演戏,我就是戏中的人物。对这个空间的熟悉,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或者坐在床上,或者靠在沙发上,都是最舒服的状态。其实在舞台上也是,什么时候把舞台当成自己的家了,感觉这就是我的空间,有我心里面的一个支点,这个戏就会演得很舒服了,就是有根基了。
我过去饰演军人的角色多一些,这次的人物,要把身上的霸气、锐气收敛起来。往这个舞台上一站,我就像太白山下的一块石头、秦岭山上的一棵老树,我就像一个枯萎的干枝,然而干枝里边的树浆和人的血液一样,它是存在的,它是流动的。你流到舞台上的任何一个空间,你只要觉得心里的这个支点在,你就不会空虚。有时候即使瞬间忘了台词之后,你突然就捡回来了,就会觉得这个戏特别灵动,不匠气,真的达到了这个境界,这个戏就好玩了。
这部话剧非常质朴,剧中的所有人物,能让人从脚后跟到头顶上,都感觉离我们很近,是扑面而来的真诚。戏里的很多演员做得都非常好,没有诗朗诵一样地喊口号,扑面而来的就是质朴。这戏就像撒出去的一把米,呈现的是最自然的生活形态。什么是主旋律?生命的主旋律在任何一个瞬间,在云在天在地,永远留存于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瞬间。
越川说:《面皮》这出戏除了表现亲情、爱情之外,出现了一个灵魂式的人物,就是你塑造的队长,他像一个“定海神针”,也是“时代年轮的见证者”,你怎么看这个人物?
吴京安:我在这出戏里的表演,要求自己要像在镜头里表演一样。最大的技巧就是真诚!这次我演的是这个关中村子里的普通老人,但正是这样一个角色,给了我信马由缰的创作空间。
这出戏,不是想说“面皮”的制作工艺多么繁杂,或者说它的调料有什么秘不可说,“面皮”成功的秘方是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去农村时,经常能在田边地头或者村口看到一棵高大的树,我觉得那就是队长的形象。这棵大树也象征着我们的根脉、我们的文化,而我们就是这片土地古老文化的传承者。
观众会看到舞台设计是树的年轮,它也代表土地,又有点像人的指纹,也象征时间的流动。这出戏在陕西演出,讲的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的父亲母亲的故事,也是我们祖辈的故事;这出戏到全国演出,讲的也是我们先人的故事,因为我们都是从周原文化里走出来的。
中国农民形象我演得很多,但这个队长怎么演,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和导演也交流碰撞出很多感悟。老队长无儿无女,他在这个村里就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是一个意向、一个象征,代表了基层干部的形象,我觉得他是很真实的,他身上有许多非常质朴的存在,特别接地气。所以我们要把《面皮》继续演下去,让大家感悟到宝鸡人的精神、陕西人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精神。 华商报记者 马越川 王宝红 刘慧 王井涛 摄影 尚洪涛
链接
陕西名吃擀面皮
擀面皮,是陕西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名小吃,尤以西府宝鸡地区为最佳,宝鸡岐山擀面皮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擀面皮的口感筋道、柔软、凉香、酸辣可口,是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陕西最具代表的小吃之一。
——吴京安
吴京安的角色代表着一种情感的牵绊、联结和传承
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正在陕西举行,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深受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集中亮相。著名表演艺术家吴京安回到家乡陕西,饰演本土新创话剧《面皮》中的“老队长”一角,通过“面皮”勾连起这方水土之上的美食与儿女,展示了一段根脉传承的故事。
大幕拉开,现场观众伴随着手扶拖拉机的“突突突”声,思绪也被拉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透过一户人家三代人做面皮、卖面皮的命运变迁,映射出宝鸡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巨变。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美食,也滋养着一方儿女。话剧《面皮》以讲好宝鸡故事和反映宝鸡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武云表示,面皮是宝鸡的地方特色名小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宝鸡又一张亮丽的旅游商品和文化名片。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段军林说:“一碗擀面皮,融入酸甜苦辣人生滋味。半部创业史,记录波诡云谲时代变迁。三代西府人,传承开放包容周礼精神。我们坚持重心向创排聚焦,使剧目能够真正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
该剧出品人、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说:“观看《面皮》,其实就是看宝鸡人的奋斗史、创业史。我们希望把话剧《面皮》打造成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
该剧由宝鸡市艺术剧院编剧张骥历时五年创作完成,以宝鸡市艺术剧院为班底,特邀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涛任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京安饰演队长,还邀请了多名国内著名演员和舞美、音乐制作团队加盟助阵。
导演姜涛认为,“小题材展现大情怀”是贯穿这部剧的核心理念。“舞台形象的创造,是编剧和演员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思考剖析的结合,我们希望通过每处细节生动展现我们祖辈的故事。”
编剧张骥认为,吴京安的角色,就如很多中国农村都有的一棵老树,代表着一种情感的牵绊、联结和传承。吴京安饰演的队长担起乡党的托付,对晚辈辅以大爱,他嫉恶如仇、讲究传统,却也积极拥抱时代,犹如“揉面团”一样,时刻把全村人“揉”到了一起。吴京安表示,秦岭水土铸就了自己表演上独特的气质,而这次排演让他又一次重温了对家乡的爱。
吴京安专访:
我生在这方水土,我的根基是厚实的
日前,华商报人文栏目《越川说》受邀观摩话剧《面皮》彩排,并对著名表演艺术家吴京安先生进行了专访——
越川说:擀面皮是咱们关中人喜欢吃的一种面食,你怎么理解这部话剧的名字《面皮》?它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吴京安: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吃是第一位的,人要活着,还有什么比吃和你的距离更近?那么“面皮”是什么呢?面皮是用来吃的,宝鸡擀面皮闻名天下,也可以算作碳水之都。刚开始大家会疑惑这“面皮”要怎么写戏啊,难道要说面皮生成的过程?等看完你才了解,就像《面皮》里面说的一句话:“面皮跟人的脸皮是一样的。”人要脸,树要皮。我们吃的是面皮,做的是面皮,活的是面皮。
越川说:这些年,你主演了一些陕西本土的话剧,作为西安人这是特意的选择吗?
吴京安:为什么会接《面皮》这出戏?排完这出戏之后,我感受到这是对陕西人精神的传承。这戏只要你看下去,就会觉得很震撼、很精彩!
这7年,我在陕西本土排了4个戏,从学院版《白鹿原》《原上的星》《狄仁杰之月夜金魂》再到《面皮》。我最欣慰的就是,我生在这方水土,在秦岭脚下、在太白山脉脚下,我的根基是厚实的。我的每一丝头发,每一根神经,都能调动起我对这一方土地深深的爱!特别感激宝鸡市文旅局和宝鸡市艺术剧院,我18岁离开西安之后,就一直觉得生在陕西、长在陕西,这一方水土铸就了我独特的性格气质,《面皮》这出戏让我重温了对家乡的爱。
越川说:你在这出戏中的表演很放松,是怎么做到的?
吴京安:我站在这个舞台,就觉得特别有根基。人生的舞台很大,戏剧的舞台也很大!总有一个空间,总有一个时间,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那么对我来讲,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就是陕西。
冥冥之中你的灵魂,你的灵感就会迸发。我是接到一个戏脑子里就不停歇的人。今天你们看到的好多台词,是我现编的,包括骂人的话。其实这没什么!什么东西只要你动了真感情,你说出去,表达人物了,这就不是脏话,它能表达我的冲动。当你沉浸到一个角色里时,你的兴奋、创作的快感就在这个戏当中。
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我在这出戏里有很多的忘乎所以,这对演员来说是很难得的。我忘了是在演戏,我就是戏中的人物。对这个空间的熟悉,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或者坐在床上,或者靠在沙发上,都是最舒服的状态。其实在舞台上也是,什么时候把舞台当成自己的家了,感觉这就是我的空间,有我心里面的一个支点,这个戏就会演得很舒服了,就是有根基了。
我过去饰演军人的角色多一些,这次的人物,要把身上的霸气、锐气收敛起来。往这个舞台上一站,我就像太白山下的一块石头、秦岭山上的一棵老树,我就像一个枯萎的干枝,然而干枝里边的树浆和人的血液一样,它是存在的,它是流动的。你流到舞台上的任何一个空间,你只要觉得心里的这个支点在,你就不会空虚。有时候即使瞬间忘了台词之后,你突然就捡回来了,就会觉得这个戏特别灵动,不匠气,真的达到了这个境界,这个戏就好玩了。
这部话剧非常质朴,剧中的所有人物,能让人从脚后跟到头顶上,都感觉离我们很近,是扑面而来的真诚。戏里的很多演员做得都非常好,没有诗朗诵一样地喊口号,扑面而来的就是质朴。这戏就像撒出去的一把米,呈现的是最自然的生活形态。什么是主旋律?生命的主旋律在任何一个瞬间,在云在天在地,永远留存于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瞬间。
越川说:《面皮》这出戏除了表现亲情、爱情之外,出现了一个灵魂式的人物,就是你塑造的队长,他像一个“定海神针”,也是“时代年轮的见证者”,你怎么看这个人物?
吴京安:我在这出戏里的表演,要求自己要像在镜头里表演一样。最大的技巧就是真诚!这次我演的是这个关中村子里的普通老人,但正是这样一个角色,给了我信马由缰的创作空间。
这出戏,不是想说“面皮”的制作工艺多么繁杂,或者说它的调料有什么秘不可说,“面皮”成功的秘方是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去农村时,经常能在田边地头或者村口看到一棵高大的树,我觉得那就是队长的形象。这棵大树也象征着我们的根脉、我们的文化,而我们就是这片土地古老文化的传承者。
观众会看到舞台设计是树的年轮,它也代表土地,又有点像人的指纹,也象征时间的流动。这出戏在陕西演出,讲的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的父亲母亲的故事,也是我们祖辈的故事;这出戏到全国演出,讲的也是我们先人的故事,因为我们都是从周原文化里走出来的。
中国农民形象我演得很多,但这个队长怎么演,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和导演也交流碰撞出很多感悟。老队长无儿无女,他在这个村里就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是一个意向、一个象征,代表了基层干部的形象,我觉得他是很真实的,他身上有许多非常质朴的存在,特别接地气。所以我们要把《面皮》继续演下去,让大家感悟到宝鸡人的精神、陕西人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精神。 华商报记者 马越川 王宝红 刘慧 王井涛 摄影 尚洪涛
链接
陕西名吃擀面皮
擀面皮,是陕西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名小吃,尤以西府宝鸡地区为最佳,宝鸡岐山擀面皮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擀面皮的口感筋道、柔软、凉香、酸辣可口,是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陕西最具代表的小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