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8月14日] -- 华商报 -- 版次:[C2]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并尽量使用“正面激励”

保护好内驱力 让孩子学会自我鞭策

儿子上足球课,趁教练不注意,就躲在一边拔草捉虫子玩,回家前在地上打个滚儿,伪装成在球场上奔驰过的样子;上课的时候今天画画、明天看小说、后天打游戏,光是为了藏好玩的东西就挖空了两本字典。为了逃避学习和活动,孩子们一个个变成高智商“特工”,与家长和老师斗智斗勇。
   全球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曾说过:“人有三种驱动力,第一种是基本生存需要的驱动;第二种是来自外在的动力;第三种是来自内在的动力,也就是内心把一种事情做好的欲望,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的内在需求。”
   像上述这些让人头疼的“机智”宝宝,就是没有把内驱力激发起来的表现。

  父母外驱力过于强大
  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春笋表示,很多事实表明,第三种内在驱动力是最能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如果孩子有了内在驱动力,就能从学习中体会到价值感和自信心,才能真正开始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家长的外在动力驱动学习。
   当然,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大家可能会发现,在小学时被父母紧紧盯着考出好成绩的孩子,中学住校后成绩往往急转直下;而那些在中学时被父母紧盯的孩子,大学住校后很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人生。这就是长期活在外驱力的压迫中,最终遭遇反噬的结果。
   上述第一位妈妈也问过儿子:踢足球的事为什么要骗妈妈?儿子说:因为他不喜欢足球,大人报名时也没询问他,如果没有去踢球,父母就会责备他……所以他就假装好好踢球。第二位妈妈和女儿交流后,才知道女儿的苦楚:原来每天回家就有一堆作业和妈妈布置的额外作业等着她,等把作业都写完,也该睡觉了,没有时间玩耍,她只有趁着上课时没有妈妈管,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

  内驱力是天生的
  需要家长好好保护

   强大的内驱力是不是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有?郭春笋表示,每个人都有内驱力,它是生命力的本身。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间就被扼杀掉了好奇心,他的内驱力就可能被毁掉。对父母来说,不是要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而是不要破坏他们的内驱力。
   很多爸妈会把“玩”和“内驱力”当作完全对立的两件事,殊不知,孩子最初的内驱力正是在玩耍的过程中产生的。内驱力的产生,需要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比如:当家长听到5岁的孩子说“我喜欢画画”;听到7岁的孩子谈论收养小动物,好让它们有个家……这些都反映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意志。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设立目标。当孩子们全神贯注于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候,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你会看到孩子们满头大汗地搬石头,就是在玩耍中“努力工作”;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不断地摔跤,就是培养冒险精神;当沙子城堡塌陷的时候,不断尝试着重新把城堡搭好,就练就了“坚持到底”的品质……没有任何一个父母,能一辈子盯着孩子的学习和工作,既然如此,保护好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学会自己鞭策自己,自己努力上进,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郭春笋建议父母做到: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巧用外推力。过多的外推力会损害孩子的内驱力,但是,科学地使用外推力,反而能激发出内驱力。如何科学使用外力,家长要把握三个原则:
   (1)遇到挑战性高的事情,外推力会很有效。如:把一个数学基础较弱孩子,转到了数学进度特别快的学校,新学校的数学课孩子听不懂,难免沮丧。数学对女儿来说,就是一个挺有挑战的任务,是时候来点外推力了。于是妈妈对孩子说:“如果你每天能主动认真地完成数学作业(有任何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和妈妈),我就给你10分钟的电脑游戏时间。”又过了一段时间,等女儿得心应手了一些,妈妈又说:“如果你每天能在30分钟内完成作业,我就再加5分钟游戏时间。”一开始,女儿会一边做数学一边抱怨,慢慢地,抱怨消失,20分钟之内就能搞定所有数学作业。再后来,她也从学习本身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美滋滋地告诉妈妈:“我数学是班上最好的哦。”
   (2)不要奖励孩子本来就喜欢的行为。一个男孩非常喜欢骑单车。有一天,他突然问妈妈:“你不是每次游泳课都给我买冰激凌吃吗?那骑车也算是运动,给不给买呢?”妈妈没多想,就答应了。没想到,从此以后,如果不给冰激凌,儿子也不愿意去骑单车了。外在的奖励反而把“喜欢”变成了“没兴趣”。后来儿子再问妈妈滑冰有没有奖励,妈妈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儿子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3)尽量使用“正面激励”。要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奖励他,而不是在他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惩罚他。另外,还应该确保你提供的奖励是孩子喜欢的,而不是你觉得有趣的东西。
  
保护内驱力
  需要老师给孩子多元化评价

   在校园里如何保护孩子的内驱力?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心理教师张芳芳认为,作为老师,要以不同的视角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不能单以分数为定论。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你发自内心地表现出对他们的喜爱和称赞时,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感受到。此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实行差异化教学,对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孩子们都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作为老师,还要学会和学生真诚沟通。当你真正走入孩子内心世界的时候,孩子就会真正信任和尊重你,自然就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华商报记者 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