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7月03日] -- 华商报 -- 版次:[A4]

脱贫攻坚 他们这样做

宜君
  八旬老人要给县长压岁钱

   陈立新打开荣誉证书举在胸前笑着说:“脱贫后,我还要继续干下去!人总要活出个精气神,生活才有滋味!”
   据宜君雷塬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郭彦宏介绍,皇后村65岁的陈立新是残疾人,上有86岁老母亲,2015年被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是乐观的陈立新一直没有放弃改变贫困的念头。
   “前些年想摆脱贫困,但没有门路。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了,只要肯干,不愁日子过不好。我现在种了20多亩玉米、十多亩果树,每年还养四五头猪,一年能收入三四万,2016年底,我们家就脱贫摘帽了,还没掏一分钱住进了这套60多平方米的欧式房里。”陈立新脸上的笑容让人感觉很踏实,沙发靠背上摆着的证书是他获得的村、镇、县三级“好人”以及“自强自立勇于致富户”等的证书。
   2018年,在陈立新家中还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腊月二十九,县长曹全虎来慰问,陈立新老母亲作为长辈,要给县长压岁钱,她给县长说:“年纪大了也到不了县城去看你,现在生活好了,给你发点压岁钱。”,县长当时就落泪了,他叮嘱老人,有困难随时找村干部,他会常来看望老人家的。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摄影报道

  >>脱贫故事

  
张万国“三步”实现脱贫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急。雨水洗涤过的走马梁村格外清新,勤劳的村民在田间在果园忙碌着。华商报记者一大早来到张万国家中,却没见到本人,听说他又去给其他贫困户帮忙去了。
   宜君县尧生镇走马梁村贫困户张万国现年54岁,全家4口人,小女儿一出生就患有残疾,2015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下煤窑,打零工,只为养家糊口。在外打工漂泊,并没有让他过得轻松,张万国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他不甘落后立志改变现状。
   他家有24.39亩耕地,但单纯种玉米收入并不高,在和帮扶干部的座谈中,他有了“三步走”的想法:扩大种植面积,精心繁育苹果,养猪、种地膜洋芋。2016年底经测算,收入超过了贫困水平成功实现脱贫。脱贫之后张万国逢人便讲党的政策真正好,遇到了好的时代,加上有好的干部帮扶,没有脱不了的贫。他还主动与其他贫困户亲近,鼓励他们脱贫走上致富路,并主动承担起打扫新修广场的卫生。
   张万国经常说:“全县每个村都有‘宜馨超市’,我们都可以用平常在村里主动为集体服务攒的积分,兑换我们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方便。而且政府还把跟‘农’字有关的钱都集中在一起去投资,年底给大家分红,1/3给村里,2/3给贫困户。真是遇到了最好的政策和时代。”

  >>返乡创业典型

  
乐意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出点力
   在榆林市经营酒店20余年,2015年又在宜君开了一家酒店,魏小龙的餐饮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但他宁愿放弃安逸,回家搞水稻种植。宜君县彭镇高村的魏小龙说:“打出高村水稻品牌,带领乡亲致富,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出点力,我很乐意!”
   高村所处的山岔川道很早就有宜君“小江南”之美称。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水稻种植面积曾达1100亩,这里生产的稻米由于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口味独特而畅销市场、供不应求。后因劳力、价格等因素影响,群众耕作积极性受限,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2016年5月初,村上一度中断的水稻产业在山岔川高村再度发展,成为宜君产业扶贫的又一“新作”。如今,稻谷亩产可达500多公斤,所产的大米从每公斤10元增长到现在每公斤40元。正是这样越来越诱人的“机遇”,吸引了很多在外创业的人回家发展,魏小龙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他回到村上,创办了高老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稻田是美丽的风景,鱼池可以垂钓,村里种植的生态大米、土鸡、土鸡蛋、生态蔬菜等都可以满足游客休闲旅游、健康饮食的需求。下一步计划将水稻种植扩大到1000亩,并且在稻田发展水产养殖,让村民在美丽的环境里实现增收致富。”魏小龙说。
   今年年初,高老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魏小龙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我们村里有5个合作社,由5个合作社负责人承包土地进行水稻种植,每个合作社带领5到6户村民,村民平时在稻田干活挣工资,还可以获得分红。”魏小龙说。

  >>优秀第一书记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6月的曹塬村青山环抱、绿意盎然,连绵的农田和果园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道旁树荫下,纳凉的老人谈论着第一书记何抗战:“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在何书记的带领下,日子会越来越好。”
   据悉,曹塬村是宜君标准的台塬地带,该村耕地6369.19亩,林地3740亩,235户784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98人。2018年3月,何抗战被组织任命到曹塬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进村后,他走遍了全村34户贫困户,结合村情提出“强基础、建产业、亮新村”的工作思路,切实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曹塬村实际的扶贫工作新路子。
   何抗战进村后动员曹塬村村民栽植双矮化优质苹果,发展养猪产业,走种养殖结合的富民路子,促成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和养殖示范项目最终落户。何抗战说:“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村里有曹塬村村干部和我一起努力;村外,‘娘家’铜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给了我强大的支持。我要做的关键是要发展村经济,让曹塬村真正富起来。”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宜君县委书记刘冲:
  
退出不摘责任,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宜君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75户11148人,贫困发生率16.15%。从致贫原因来看,因病、因残导致贫困的占到建档立卡的56.14%,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占到35.62%,因学、因灾、因婚等也是导致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部分成因。
   近年来,宜君县紧紧围绕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目标,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生态补偿、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医疗救助、教育支持、兜底保障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实现57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后剩余462户82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9%。今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宜君县等2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宜君县坚持退出不摘责任、退出不摘政策、退出不摘帮扶、退出不摘监管,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以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基础,建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台账,按照一户一台账,进一步细化产业、就业、社会等帮扶,做到因人因户施策,按需帮扶,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留坝
  扶贫社分红 村民乐呵呵

   2016年8月,留坝县创新构建了以村支部为核心、全体农村群众共同参与的“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赋予了村党支部整合、调动各种涉及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的权力,让村党支部在监督机制的约束下,有条件地组织群众发展生产,群众增加收入、村集体增加积累,彻底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图为玉皇庙镇关房子村扶贫社召开分红大会,入股扶贫社的贫困户分红。
  
>>脱贫故事
  
“鸡司令”“订单代养”年入7万元
   6月10日一大早,留坝县紫柏街道办小留坝村李春涛家里,“司令员”李春涛正忙着给1000多只鸡喂食。“一只鸡除去扶贫社提留的3元,自己能赚25元。”李春涛的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6年前,李春涛不幸患上三级高血压、脑垂体肿瘤梗阻、双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仅靠妻子微薄的务工收入维持生计。孩子要上学,自己得看病,让这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添风霜。
   2015年,扶贫春风吹到家里,在健康扶贫政策保障下,经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控制,李春涛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看着妻子到处奔波日渐消瘦,想着帮扶干部经常来到家里忙里忙外,李春涛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现状。扶贫干部根据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订单代养”产业项目,“活轻,政策也好,山城公司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村扶贫社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日常管理,自己只用负责养殖。”李春涛说。
   2017年,李春涛代养了土鸡400余只,当起了“司令员”。短短半年,400余只土鸡全部出栏,12000元的收入让李春涛尝到了甜头,主动申请脱贫。有了经验,2018年,李春涛又养两茬3000只鸡,仅此一项,他的“订单代养”年收入就突破7万元,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返乡创业典型

  
放弃万元月薪 返乡创业当“菇农”
   在城里星级酒店当经理、月收入上万元的韩鹏决定辞职,回家发展食用菌。乡亲们对此很难理解,漂泊多年的武关驿镇武关河村村民韩鹏则认为,繁华的城市并不是他的归宿,加之年迈的父母无人照料,所以他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了解到县上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出台了鼓励政策,加上多年前家里发展过食用菌,有基础条件和发展食用菌经验,韩鹏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当“职业菇农”。很快韩鹏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尹强。说干就干,租赁村上扶贫互助合作社食用菌生产基地,组织村民种香菇,第一年,两人便大胆的发展了20万筒食用菌。韩鹏不断摸索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翻木屑、装菌袋、上菌袋、检查菌袋,样样都亲力亲为。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第一茬食用菌出菇,正赶上食用菌销售旺季,韩鹏养护的食用菌色泽雪白、肉质肥厚,一上市就被客商抢购一空。20万筒食用菌就赚了80万元,入股韩鹏食用菌基地的贫困户户均分红2000元。
   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韩鹏对发展食用菌信心十足,今年他又发展了20万筒。“不仅能在父母身边照顾,还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韩鹏说:“下一步准备完善配套设施,除了扩大种植规模,还想进行深加工,并打算通过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将食用菌基地做大做强,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的实惠。”

  >>优秀第一书记

  
说教不如行动 从自身做起抓干部作风
   “全体干部要严格早9晚5坐班时间,工作任务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初到留坝县青桥驿镇两岔河村,第一书记李根涛将解决干部作风问题、凝聚工作合力作为驻村工作的切入点。
   第一次开会,李根涛就吃了闭门羹。“去年来了两茬第一书记都走了,你行不行?”村支部书记李德友充满了疑问。几天后,一份《两岔河村干部职责分工》经讨论通过。“我坚持从自身做起”,李根涛说到,说教不如行动。
   要致富先修路。在李根涛组织的第一次党员会上,老党员张全兴质问道:“人家新开岭村入户道路都开始硬化了,你啥时候也争取把我们村的入户路硬化了么”。这句话彻底让李根涛坐不住了,经多方争取筹措,完成入户路建设54户5.5公里,8公里通组道路已开工建设2条5.4公里,金佛山通组道路即将开工。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基。可是在两岔河村发展产业初期就遇到了麻烦。“你们让我发展这个产业,发展那个产业,我们既没资金也没劳力,你说的那都没法整!”贫困户岳恩富第一个反对。通过入户做群众工作、组织召开会议商议,协调帮扶单位在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岳恩富带头说“发展产业算我一个,我相信李书记!”去年,通过发展产业,两岔河村人均增收2000元,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华商报记者 周金柱

  
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留坝县委、县政府以“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动员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真情帮扶、苦干实干,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2016、2017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优秀县。2018年一举实现高质量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0.81%降至1.08%。
   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一些留坝的特色和亮点。建设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构建起以村支部为核心、全体群众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村管理组织平台。两年时间,全县75个村集体积累增加400余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800余元。创新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探索推行“政府+龙头企业+扶贫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形成了“合理分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大幅提升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彻底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2018年,农产品交易额突破1亿元。创新建立“德美屋”道德评议和积分兑换机制构建乡村德治体系。连续7年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出台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开展一户三清单民情大走访,用真心、真情换来了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和认可。
   今年2月,县委全委会确定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计划通过3年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总值达9.7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5000元,让产业发挥最大优势,让农民得最大实惠,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镇坪
  儿被评脱贫标兵 母替儿领奖

   今年73岁的谭少英一家因家中缺技术2014年被评为镇坪县曙坪镇桃元村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帮扶措施,2018年全家顺利脱贫。2018年12月14日,在全村脱贫退出表彰大会上,儿子龙学星被评为村上脱贫标兵,谭少英老人替儿子领奖牌时高兴地合不拢嘴。 通讯员 汪礼胜 摄影报道

  >>脱贫故事

  
贫困户逆袭成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请人帮忙盖猪圈、喂鸡、拔魔芋地里的草、修补蜂箱……42岁的黄再平这段时间忙得不得了。帮他盖猪圈的老乡说:“老黄现在都是村里的产业大户了,看他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都羡慕得不行。”
   黄再平是镇坪县华坪镇团结村村民,以前也在矿上、建筑工地打过工,但喜欢喝酒打牌的他,每年回家几乎都是空手而归,后来又查出患肺气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一直单身。
   生活陷入困顿,黄再平才意识到“脱贫要靠自己,努力才有希望”。但空有抱负,没有技术,让他尝尽了苦头。村上在了解了他的困惑之后,立即采取站点+基地+专家相结合形式,为他及想发展产品的贫困户传授中药材种植、农作物栽培、畜牧养殖、自主创业等脱贫致富项目技术。
   从2016年起,黄再平开始养殖土鸡,当年他养鸡一百多只,出售土鸡和鸡蛋共收入近万元。此后,他又在自家林地上种上了魔芋,取得成功,
   不久,黄再平又养了五箱土蜂,一箱土蜂卖蜂蜜至少有800元的收入。
   从养鸡到种魔芋再到养蜂,两年多来,黄再平尝到了成功的“甜头”。现在,只要有贫困户上门向他学习种养殖技术,他首先让村民到村上先观看远程教育课件,之后农户们个个都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拥护者。
   2018年,光是靠养鸡和种魔芋,黄再平收入两万多元,在帮扶干部的动员下,黄再平通过特困危居房建设政策支持,盖起了新房。当年年底,光荣脱贫,从之前的贫困户逆袭成村里致富带头人。
   黄再平表示,下一步,他还要扩大自己的产业,争取早日脱单。 M������

  >>返乡创业典型

  
回乡建茶园 坚守带来了希望
   石海君是镇坪本地人,毕业后在外闯荡了好几年,随后又在西安开了几家公司,但也没特别好的发展。2010年,几个朋友建议他种植茶叶,并表示帮忙搞销售,他听取了朋友的建议决定回乡建茶园。
   石海君的茶园位于大巴山北侧腹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茶业生产观光旅游的胜地。在这里,游客不仅仅能品尝高山茶,还能呼吸山里的清新空气,体验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有兴致还能亲手炒炒茶。
   创业的这几年中,他遇到过天灾,成批的茶苗倒在田间,也遇到很多不理解、不信任,可石海君一步也没离开镇坪,一步也没离开茶园。石海君的坚守带来了希望,5000亩生态高山茶园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了以国庆村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五个行政村,1300余户4000多人不同程度受益。截至2018年,实现了40000多个用工,4000多人增收,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多年的耕耘也有了回报,如今,石海君的茶园已成为国家高山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公司已通过SC生产许可认证及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还在2015年被省林业厅评为陕西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016年,石海君企业生产的小石茶被安康市政府认定为特色品牌产品,2018年获陕西省名牌产品。
  
>>优秀第一书记
  
帮村民致富 他甘做“推销员”
   “绿色、原生态、无污染的散养土鸡和土鸡蛋,土鸡30元一斤,鸡蛋1.5元一颗……”镇坪县城不大,但城里人都知道想吃“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找华坪镇团结村第一书记袁胜海。
   “袁书记,听说我们全村脱贫了,你要走了,你不能走,我们养的鸡养的猪可咋办呀!”。2019年5月7日,省政府发布公告,镇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团结村村民急忙找到袁胜海,希望袁胜海能够继续留在团结村。
   团结村位于镇坪县华坪镇北端,距县城29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48户5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32人。2016年11月20日,镇坪县农林科技局畜牧兽医中心党支部书记袁胜海到该村任第一书记后,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发展大棚黄连400亩,林下黄连3000亩。
   黄连生长期长,最短都得5年。为了解决群众当下的生活问题,袁胜海鼓励村民养殖生猪、中蜂,种植烤烟。由于团结村地处偏远,很少有人到村收购农副产品,群众的意愿不是很强烈。袁胜海便在村当起了推销员,积极发动群众发展种养殖,并鼓励本村能人在县城开设土特产专卖店,自己到群众家去收购,再带到县城各个饭店、单位、企事业单位进行推销,就这样袁胜海当起了团结村的“推销员”。
   自袁胜海任华坪镇团结村第一书记以来,为全村联系销售玉米10000余公斤,土豆2500余公斤,土鸡1000余羽,鸡蛋10000余枚,腊肉1000余公斤,蜂蜜500余公斤,累计销售额达20万元以上,支持鼓励本村能人在县城开设土特产专卖店1家,专门销售团结村及全县土特产,为种养殖户找到了销售渠道,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镇坪县委书记罗万平:
  
脱贫之路,就是镇坪的争先之路
   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的集结令下达以来,脱贫攻坚的滚滚浪潮,时刻砥砺着镇坪奋勇前进。全县上下迅速集结,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切工作围绕脱贫攻坚、一切考核服从脱贫攻坚、一切干部服务脱贫攻坚、一切资源聚焦脱贫攻坚。村级组织、基础设施、产业就业、人居环境、新民风建设、干部作风“六大提升工程”,聚焦贫困,精准发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住房建设、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扶志扶贫、基础设施扶贫,让新时代下的镇坪再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奏响了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机遇的雄壮乐章,是为县域史志最为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脱贫之路,就是镇坪的争先之路。三年来,全县坚持用心抓落实,奋力创一流,坚定不移地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苦干实干、贫困不除、不下火线、脱贫攻坚、决战必胜”的铮铮誓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镇坪工作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争先进位奖和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优秀奖,连续两年荣获全市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优秀奖”和2016年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奖”,脱贫业绩位于省市前列。今日之镇坪,可谓发展势头强劲,优秀渐成常态!

  
镇安
  景区卖农特产品 夫妻脱了贫

   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48岁的熊庆前,家中有4口人,两个女儿都在读小学,妻子因病丧失劳动能力。2016年他发展桑园2亩,为村里的养蚕工厂供应桑叶,同时在景区打零工和售卖农特产品年收入2万,2018年光荣脱贫,面对未来,他非常有信心,因为童话磨石沟景区马上要升AAAA,将来游客会更多,他的收入也会更高! 通讯员 倪方海 摄影报道

  >>脱贫故事

  
发展畜牧养殖 甩掉贫困帽子
   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社区居民邓桂兰虽然身患白血病,但她意志坚定,不等不靠,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邓桂兰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邓桂兰被查处患有白血病,在2011年和2015年之间病情比较严重,经常在西安各大医院之间治疗,虽然她得到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救助,但巨额的医疗费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邓桂兰一家被纳入了贫困户,包扶干部入户了解情况后,鉴于他们家有养殖的基础,就鼓励再次发展养殖业。2018年镇安县博物馆包扶干部为邓桂兰争取到了5000元的补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她共养了25只羊,两头猪和100多只鸡,去年当年就获得了1万多元的收入。
   6月10日,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社区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广说,邓桂兰在患大病的情况下,发展产业不仅改变了家庭现状,也给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榜样。邓桂兰说,得病后得到了大家的大力帮助,现在女儿也在村委会从事公益岗位,自己的养殖产业也在一天天壮大,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

  >>返乡创业典型

  
在外创业多年 回乡建“扶贫工厂”
   在外打拼十多年的王波,2016年决定回老家镇安县种植香菇。短短两年多时间,他带领乡亲们种的香菇已销往日本、韩国等地,供不应求,他建的“扶贫工厂”已带动10个镇1000余名村民种植香菇。
   “食用菌产业是个短平快的产业,半年就可有收益。”6月10日,王波说,十几年前自己就想回乡创业,但没有合适的项目,这些年在外创业做物流,了解到在进出口贸易中,香菇的出口是一个重要品种,2016年在,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下,他决定回乡发展香菇产业。王波把第一个香菇基地建在了高峰镇正河村。他说:“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基地就建在我家门口。”
   为了把香菇质量做到最优,他成立的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制袋、统一建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分区域、分社、分户种植。王波说,菌棒的制作环节最为关键,企业主抓菌棒制袋和销售,中间环节安排农业技术人员给村民进行指导来确保质量。
   王波的香菇基地在镇安县创出了名气,从事香菇产业的种植户纷纷要求承包大棚,王波高于市场价格与其签订产品回收合同,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公司引领、基地承载、联合经营、收益共享,带动群众一起致富增收。如今,王波在镇安县共建立了10个香菇种植基地,建设标准大棚1000余个,实现贫困户就业150人,辐射带动10个镇1460人增收脱贫。
   王波说,他的目标是将公司打造一个陕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计划用几年时间,联营20家合作社,增加就业岗位260个,带联贫困户500户,实现产值3亿元,年创汇1500万美元,带动更多乡亲脱贫。

  >>优秀第一书记

  
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
   镇安县庙沟镇蒿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但最近几年,这个村子变化让人惊喜。说起这一切的变化,村民都说,是因为村里来了一位干实事的曹书记。
   曹锋是镇安县政协驻蒿坪村第一书记,2017年元月,他开始了扶贫驻村工作。到村上第一件事便是调研村情,全村有456户1517人,党员42名,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设施条件差是制约该村发展的“三座大山”。为此,他推行党员“承诺、积分、评议”一体化教育管理,为党员履职尽责搭建平台,激发了全村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家不仅在“有事找党员”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子,而且在群众中发挥了新作为。为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他组织党员带头在村上大力开展“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宣传教育,形成了群众自我监督管理、人人出力战贫困的良好社会风气。
   曹锋带头走访调研,确定了板栗、烤烟提质增效,蚕桑、食用菌发展跟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员+贫困户”的思路模式,助力群众产业脱贫。目前,全村有板栗林3200亩,烤烟1500亩,密植桑园1400亩,魔芋500亩等,家家户户都有两个以上的致富产业。
   工作中曹锋先后为村争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开展了移民搬迁点、村卫生室、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河堤修复、光伏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民居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及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商报记者 陈永辉

  
商洛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
  
走出了靠劳动能力脱贫新路子
   镇安紧紧抓住劳动能力这一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探索实施了“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切实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初步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一是摸清底数。重点开展“九核”:
   一核家庭人口,二核健康状况,三核劳动力,四核从业情况,五核致贫原因,六核家庭收入,七核政策落实,八核达标情况,九核群众意愿,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
   二是据实分类。结合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把贫困户精准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把家庭成员身体基本健康、劳动力相对充足、有稳定脱贫产业的贫困户确定为有劳动能力户,然后再对照户脱贫的五条标准,把已经达标的确定为放心户,一项以上没有达标的确定为缺项户。第二类,把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劳动力弱、劳动力相对偏少、收入不稳定的贫困户确定为弱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经过帮扶当年可以脱贫的确定为可脱户,不能脱贫的确定为沉底户。第三类,把家庭成员全部因病、因残、因年龄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定为无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达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特困供养户,不够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兜底低保户。
   三是精准帮扶。在逐户找准找全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按照缺啥补啥、需啥帮啥的原则,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一是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产业帮扶;二是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就业帮扶;三是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政策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