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5月16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延安告别绝对贫困载入史册 央媒集体点赞

青春的延安 奋斗的时代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
   ■2018年6月25日至26日,省委书记胡和平深入革命老区延安调研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他强调,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确保如期按标准实现脱贫目标。
   ■2017年11月3日,刚刚履新省委书记的胡和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调研。他强调,要自觉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岁月中获得教益。他说,梁家河有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我们一定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带头维护核心、拥戴领袖,认真学习、武装头脑,埋头苦干、振兴乡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建强支部、团结奋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017年4月14日至16日,时任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到黄龙县、宜川县、子长县和延安高新区调研经济运行与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延安市要把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努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8年1月3日,刚刚到任陕西的刘国中到延安学习调研,在延川县文安驿镇马家沟村主持召开贫困群众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基层党委、政府和村党组织要为贫困群众把好“利益关”,坚持从维护贫困群众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及时发现和解决脱贫攻坚遇到的各种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延安向世界宣告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迈进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中新社等多家中央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在一版重点报道,央视新闻联播头条用时近6分钟;《解放日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南方日报》、《重庆日报》等多家地方媒体都在头版予以报道。

  
《人民日报》
  
19.52万贫困人口正在开创全面小康
   《人民日报》5月8日头版报道称,陕西省政府7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全市共有69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清零”,7.07万户、19.5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7.62万户、20.52万人,减少到今年2月的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66%。
   延安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一个贫困面较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上世纪70年代,延安很多老百姓都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1978年,中央批准把延安地区的粮食征购任务减少55%,并每年给延安无偿援助5000万元,这个援助一直到1987年从未中断。这些措施使当年的延安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吃粮水平提高了,家庭副业收入增加了。
   改革开放后,延安驶入发展快车道,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老区人民并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1998年,吴起县在全国较早开始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次年,国家在延安提出退耕还林措施,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20年,不仅解决了延安水土流失问题,还改善了延安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为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产业中解放出来。”延安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占金说。
   近4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达62.5亿元。延安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八个一批”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选派1784名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3.74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一系列举措有力助推了当地告别绝对贫困的进度。
   如今的延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区人民信心十足,正为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而接力奋斗。

  
新华社
  
精准扶贫 靶向治疗
  蹚出一条老区新路

   新华社自5月7日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消息后,连续发表11篇文章报道延安的“旧貌换新颜”之举。
   新华社5月7日发表的题为《春晖沐浴宝塔山——写在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之际》的文章称,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见证又一个历史时刻——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这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最新战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5月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川披新绿,春色满田间。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张卫庞老汉已在自家的苹果园忙活起来。望着初绽的苹果花,70岁的他心里踏实得很。去年,这10亩果园给他家挣了4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推动延安发展的大手笔相继出台:中央和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62.5亿元,安排项目约1600个。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落地延安;各级财政共投入“十三五”易地搬迁资金31.83亿元,建成11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受益群众1.73万户、5.63万人……
   新华社5月9日发表的文章通过讲述宜川县壶口镇龙塬新村冯天兴一家生活的变迁,让人们“品味延安脱贫中的果香”。今年56岁的冯天兴说,宜川位于黄土高原,广种薄收是留给全村人最深的记忆:种啥啥不行、养啥啥不成,让这里的农民受尽了生活的艰辛。“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始,我家看到了日子改善的希望。”冯天兴的爱人杨艳芬接过了话茬,“因为我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只能靠药物维持,每年的药费在5000元以上。家里收成不好,老冯每年要外出打工补贴家用。2015年,我们家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艳芬说,现在家里种植了7亩红富士苹果,去年客商上门收购价在每斤2元,仅苹果一项,家里去年的收入就接近4万元。
   2017年12月,冯天兴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真心要感谢共产党!没有脱贫攻坚,没有干部帮扶,我根本想不到能住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新房。”冯天兴说。
   新华社5月9日发表的题为《“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红色圣地的生态交响曲》文章描述了延安的生态之变:粉嫩的山桃花、娇艳的山杏花,在连绵起伏的葱茏山色间争奇斗艳。晴翠满目、春光正好,行走在延安的大地上,很多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印象中的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交响曲”不是凭空捏造的,是一代代延安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新华社5月10日的文章就讲了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办雷坪塔村“两代劳模话青山”的故事:38年前,绿树成荫、葱葱郁郁的青山,对年仅29岁的张莲莲来说,还仅仅是存在于脑海中的一片愿景;38年后的今天,杨柳吐翠、花红柳绿的青山,已经成为李红卫眼前的真实图景。在婆婆张莲莲的带领下,作为儿媳妇的李红卫与全家一起,在原本沟壑纵横、黄土漫天的陕北高原,画出了属于两代劳模的美丽画卷。
   新华社5月11日的报道通过“窑洞”讲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文章称,延安的窑洞曾是这里人们的典型民居。曾经许多人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能修得起几口窑洞,让家人安居其中。如今,随着生活的改变,延安人对居所有了更多选择,传统窑洞也随时代再次新生。
   新华社5月12日发文讲述了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74岁的南泥湾人侯秀珍家窑洞对面,连绵的山上早已绿意盎然。侯秀珍说,来南泥湾旅游的车顺着镇上的道路一字排开,望不到头。据悉,一年花开三季的南泥湾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多元,400余户贫困户告别贫困。如侯秀珍一样的老一辈人见证了延安的变化,更多年轻人接过发展的接力棒。王刚今年33岁,大学学习电子商务。2016年,他回到家乡和5个年轻人一起组建了延长县星火燎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发了“延长微商城”网销平台,自己创业的同时还带领村民致富。
   当王刚在处理网上订单时,距离延长县100公里外的宜川县,高二学生高帅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作文课。作文里,高帅记录了自己从因贫“恐失学”到“喜上学”的心路。“八旬的爷爷患病,体弱多病的母亲为家操劳,父亲因车祸离世,哥哥常年奔波打工……上学的花销对我们这个贫困家庭来说实在压力很大。”但就在中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学校、教育局的老师来到高帅所在的村里,进行教育帮扶政策宣传。
   众所周知,扶贫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帮扶。新华社5月14日就有一篇文章着重描写了延安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新华时评
  延安人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延安告别绝对贫困,新华社还发了两篇“新华时评”。
   5月8日题为《新时代新延安》的文章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延安带来巨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延安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关怀备至。延安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继承红色基因,凝聚起新的磅礴力量,努力绘就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延安告别贫困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延安人不甘于贫穷,勇敢地与命运抗争。
   脱贫攻坚,让延安从黄到绿,由穷变富。告别绝对贫困,延安人在新时代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5月9日题为《青春的延安奋斗的时代》的文章称,青春就是拿来奋斗的!革命年代,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80多年来,延安城和延安精神始终保持青春的风貌,成为中国青年的向往之地,鼓励青年投身于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斗争。
   今天的延安,年轻的奋斗者们用青春践行自己的誓言——“党给群众的承诺需要人来落实,这是村干部要牢记在心的职责”“农村青年干部要牢记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群众的生活”“你心里一定要搁一杆秤,把每个群众记在心里”……
   在脱贫攻坚一线用汗水书就的青春故事,给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增添了新时代的注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新时代的青年,当然不需要再在纷飞战火、弥漫硝烟中经受意志的磨砺,但他们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重任,这是时代赋予新青年的使命,也是新青年要面对的新长征路。
   宝塔山下的青春光影,是千千万万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青年人的缩影,是亿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挥汗如雨的奋斗者的缩影。
   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时代尖兵。这是青春的延安向奋斗的时代发出的召唤。

  
央视
  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小康路上新生活

   央视5月7日播出的新闻联播用时接近6分钟报道了“延安告别绝对贫困”的新闻,报道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延安,看望老区人民,指导脱贫攻坚,强调要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殷殷嘱托,满满深情。革命年代的延安精神,化作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延安正式宣布,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小康路上新生活。
   牢记总书记嘱托,延安打响脱贫攻坚战,革命年代形成的延安精神,成为新时代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市、县、乡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带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贫困宣战。
   黄土高原上的片片新绿,让老区延安有了脱贫致富的基础。伴随生态改善,延安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基本路径,693个贫困村陆续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果农冯生财是延川县乾坤湾镇寺罗村村民,他说:“必须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给自己打个牢靠的脱贫基础。”
   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如今正在脱贫路上得到充分体现。四年来,各级财政的60多亿元扶贫资金投入,困难群众“起早贪黑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让延安培育起以苹果种植为代表的一批脱贫产业。到去年底,延安苹果种植380多万亩,产值接近130亿元。

  
中新社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3.74万名干部帮扶

   中新社西安5月7日报道称,中国革命老区延安的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延安市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扶持引导贫困户融入苹果、棚栽、养殖、旅游等产业链,并选派3.74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
   记者从宜川县官方获悉,当地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该县壶口镇昝家山行政村借移民搬迁,搬迁到距离壶口瀑布景区7公里的新村。村民住进了二层小楼,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可观。2018年底基本实现全面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人民币。
   目前,延安民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289.7元,并对1万多户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户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对23205名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现“慢性病签约服务”全覆盖。
   官方还不断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2015年以来新修整治道路2551.8公里,建设农村饮水工程2913处,解决了84.1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老区,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陕北)战斗和生活了13个春秋,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光明日报》
  行走在陕北的黄土高原
  记者满眼生机满心欢喜

   光明日报5月8日头版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的消息,通过走访宜川县丹州街道办南窑社区、延川县文安驿工业园施工现场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安驿学校3地的变化直观地展示了延安脱贫的成绩。

  基层党建 精准扶贫相互促进

   “我们南窑394户人家里有24个党员,村三委班子成员都是党员!”4月26日,在延安市宜川县丹州街道办南窑社区,村支部书记陈梓华骄傲地告诉记者。窗外,16层的村民安居楼已经封顶竣工。
   南窑地处宜川县城乡接合部,人均耕地不足5分,主导产业不具规模,要脱贫摘帽,出路何在?村三委班子决定“走出去”:承包其他村组土地发展种植养殖,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餐饮、家政服务业,流转整合仅存的280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物流配送……
   南窑村“支部+企业+农户+入股分红”扶贫模式是延安市打赢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案例。在延安,由当地党支部牵头主导,144家涉农企业和4463家合作社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洛川县洛阳村、安塞区南沟村、黄龙县马场村……48个抓党建促脱贫示范基地已见实效,全市1784个村七成拥有集体经济。
   在延安,1784名优秀干部被选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3.74万名干部驻村联户扶贫,1690名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者和大学生充实到村干部岗位。如今的延安,行政村村村派驻第一书记,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贫困户户户有帮扶责任人。
   “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延安市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抓班子、带队伍、管思想、促作风的优势,推进了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延安市委组织部远程中心主任高青山说。

  实事求是 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

   4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工业园施工现场。作为陕西省专业特色示范工业集中区,文安驿工业园158公顷的规划土地上已为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21户入驻企业发展铺平道路;作为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及延安综合能源重点承载园区,以文安驿工业园区为核心,永坪、马家河、贾家坪工业园区相烘托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正在老区延安孕育成形。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是延安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作为世界苹果优生区,全中国每九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延安,林果业已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
   在宜川县云岩镇阁楼社区,依托沿黄公路旅游景观带建设的井家观光苹果采摘园一片葱郁,枝丫已开始挂果,果园内捕虫器、防雹网已开始布设。这一切,41岁的贫困户张延雷看在眼里,喜上心头;“只要不出大冻害,今年四亩果子收入六七万元没大问题!”

  智志双扶 让老区焕发新光彩

   宽敞的校园、洁净的塑胶跑道、葱郁的树木、窑洞式样的开窗将教学楼装点得别具一格,走进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安驿学校,仿佛置身于大学的校园。
   为了改善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状况,延安市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发展理念,先后与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等教育发达地区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就是延川县依托名校优质资源,提升办学水平的一次有益尝试。
   基础教育点亮了老区孩子的未来,而职业培训则为老区困难群众带来生活新光彩。
   在安塞区冯家营民俗文化村腰鼓表演现场,有一名叫周志战的鼓手特别卖力。周志战是村子里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文化学历低,父亲常年卧床,令他的生活雪上加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迷上了腰鼓,在区人社局协调下,周志战到冯家营腰鼓文化村表演。如今,靠着打腰鼓,月收入达到了4000元。安塞区立志扶贫艺术团至今已举办了8期腰鼓和民间艺术培训表演班,236名困难群众因此受益。
   如今的延安,高端能化产业蓄势待发,林果农副产品享誉全国;黄帝陵、乾坤湾等人文自然景观驰名中外,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等黄土风情文化独具魅力;高铁、动车、航班日益通达;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接踵而来……行走在陕北的黄土高原,记者满眼生机,满心欢喜! 华商报综合报道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据新华社 摄影 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