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5月04日] -- 华商报 -- 版次:[A7]

激励数代人“梦桃精神”不褪色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历史深刻表明,只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牺牲,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走向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习近平

  时代背景

   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这个时期的青年,心中充满着革命的激情,有鲜明、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服从分配与需要,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生活艰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青年们的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渐渐地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几十年。男人以中山装为主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象征。姑娘爱上工装裤和苏联女子日常服装“布拉吉”(连衣裙)。
  时代人物

  
赵梦桃
   河南洛阳人(1935年-1963年),西北国棉一厂挡车工,1956年和1959年全国劳模。1963年,年仅28岁的赵梦桃突然离世,但她的精神激励了数代人。
   赵梦桃1936年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家庭。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了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当细纱值车工,为了掌握技术,她只要有时间就苦练操作技术。
   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
   赵梦桃说:“能帮助别人进步,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我们要把每一个同志心里的火都煽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不让周围有一个小组掉队!”
   她身体力行,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一个姐妹刚调来值车,赵梦桃就主动把好用的纺纱车让给她。她先后11次跟别人换车,帮助13名个人成为企业的先进生产者。在一次开会期间,她学会了用双手捘皮辊花,便立即把这个先进经验传授给其他伙伴。
   1963年,年仅28岁的赵梦桃因患肺癌病逝。赵梦桃生前曾诚挚深情地说:“党给我们的荣誉,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相信,全组同志一定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听党的话。”
   赵梦桃离开我们已50多年了,但她那“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梦桃精神”成为宝贵的财富流传后人,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梦桃精神,使“赵梦桃小组”这面旗帜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这些年来,“赵梦桃小组”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实干创新、做到最好的精神底色从来就没有变。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纺部车间乙班赵梦桃小组组长何菲介绍说,赵梦桃小组作为企业新品种的试验田,技术创新的示范点,极大地发挥了班组的先进性作用。2017年5月,赵梦桃小组率先实行粗纱宝塔式分段,将整段换纱改为“宝塔”式换纱方法。经过三个多月,小组平均效率从原来的96%提高到现在的97.8%,职工收入从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700-1400元左右,更大激发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何菲坦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变迁,赵梦桃小组也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何菲说:“困难虽然有,但我们有继承好和发扬好梦桃精神的信心和决心。要珍惜和保持来之不易的荣誉,勇敢担当起企业发展和振兴的重任。”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专家王晓勇博士说:那是一个劳动光荣的时代,赵梦桃已变成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引领“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的社会风气,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高、人生价值得到尊重。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