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3月15日] -- 华商报 -- 版次:[J2]

这7大消费陷阱你可得当心


  警示1 :预付式消费有风险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因其便捷、优惠等特点,在美容美发、健身娱乐、家政保洁等许多经营行业随处可见。然而,当消费者把真金白银交付到经营者手上后,便失去了博弈筹码,一些不诚信的经营者对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一些约定的服务项目不到位,有人甚至“关门跑路”,让消费者陷入消费难、退款难、维权难的“三难”困境。
   提醒:预付式消费时要做到“三要”。一要多“看”,看经营者是否有合法经营资质;二要留“证”,在预付式消费时,一定要与经营者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对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使用期限、违约责任、优惠折扣等具体事项进行详细约定;三要多“心”,应当尽量避免在预付式消费中一次性存入大额现金,防止经营者关店“跑路”,做到理性消费。

  
警示2:警惕汽车售后维修陷阱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汽车已经作为代步工具进入到千家万户。然而,由于其技术的专业性,在一些不诚信的维修店里就出现了“小病大修”、“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等问题,让掏了不少钱的消费者很是“受伤”。
   提醒:消费者要注意把握好以下5方面情况:一是在维修前,对故障问题进行录像留证;二是在选择维修店时,要注意选择相对规范、信誉度高、规模较大的汽车修理厂或4S店;三是要求签订详细的维修合同,做到重书面约定,轻口头承诺;四是如果维修时间较短,消费者最好全面跟踪维修过程,让车辆维修过程保持在自己有效的视线内;五是维修后要及时检查,要将维修或者更换下的汽车零配件留存,并要求修理商出具发票、修理费用清单等书面凭证,以便事后维权。

  
警示3:谨防朋友圈购物被忽悠
   如今,打开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朋友”发布的商品广告。但在朋友圈购物,目前存在五大风险:商品质量无法保障;虚假宣传,消费者无法辨别;没有发票,交易行为无法证明;发生纠纷双方协商无果,消费者被拉进黑名单,无法找到经营者;售后服务没有保障。
   提醒:第一,不买三无产品;第二,要让对方提供检验报告;第三,交货时,要求经营者提供发票或收据,并留好对方的联系方式和真实姓名;第四,保存好聊天记录和其他有效证据,以备维权。

  
警示4:家装应谨防四大“陷阱”
   目前,家装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纠纷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家装消费投诉主要涉及事前虚假宣传,价低揽工程,但开工后不断加项目、加价格;材料以次充好;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收取消费者的部分装修费用后,装修中突然停工、失联等等。
   提醒:消费者要把握好“四个关键”:一是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宣传,理性消费;二是选择正规的、有营业资质、信誉度高的家装公司,多比较几家,做到心中有数。三是签订书面合同应详细、具体,逐项沟通,对不明确或未做规定的,可以以补充协议的方式作为协议条款写进合同中。四是索要并保存好证据,包括装修合同、付款凭证等。

  
警示5:甄别非法集资、金融诈骗
   近来,大量的投资公司、咨询公司、财务管理公司以及商业、美容、健身等企业以高利率、高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规范的投资理财可使财富增值,但如果不慎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极有可能让多年积蓄在一夜间打水漂。非法集资有四个特征: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等形式给出资人还本付息;三是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的本性。
   提醒: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出资人责任自负、风险自担,政府不代偿。投资理财前可向工商部门或者金融管理部门,查询企业是否具备开展金融业务的主体资格;面对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和理财广告的诱惑,可向懂行的朋友和专业人士请教并审慎决策,切不可盲目投资。尤其老年朋友要特别提高警惕,投资前多和子女或朋友商议,以保障资金安全。一旦发现企业或者个人有非法集资违法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注意收集非法集资活动的证据,切忌心存幻想,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警示6:“校园贷”好“进”难“出”
   现如今,“校园贷”在各大高校迅速蔓延,几千块钱的借款利滚利瞬间变成几万,给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影响。校园贷门槛很低,只需要提供学生证、身份证和亲朋好友联系方式及其住址就行。但当事人借款后,立即会陷入借贷陷阱,短期内产生巨额利息,并遭到借贷方的恐吓、威胁等手段催收债务。
   提醒: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要学会合理消费,切勿盲目攀比。此外,法律所保护的民间借贷,合法的利息标准是每个月不能超过2%,而校园贷是收取极高利息的非法民间借贷,不受法律保护,超出利息的标准费用,有权拒绝支付。

  
警示7:违规网约车充值款难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约车已成为很多人出行的最佳选择。但实际消费中,部分网约车高峰时随意涨价、取消订单还需额外扣费、订单金额与实际扣款不符;还有些网约车平台采取充值返现、充值赠送礼品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大量充值,但消费者充值后却发现价格上涨、服务变差,要求退款却屡屡遭到拒绝。
   提醒:在乘坐网约车时,上车前要仔细核对车型、车牌和司机信息,如果有问题要拒绝乘坐,并联系网约车公司上报情况;行驶过程中要注意行车路线是否正确。对于网约车平台“只充值不接受退款”等侵权行为,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权。 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