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05月25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相隔63年 真把你找见了

广州男子寻找63年未谋面的堂哥 网上搜到华商报4年前的报道 这一线索帮堂兄弟俩在西安相见

  

   2014年4月21日,《华商报》B01版刊发《他扶起老人 社区微信表扬》一文。4年后,广州海珠区63岁的蒋本广竟凭此报道在1700公里外的西安找到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堂哥蒋本池。
  “第六感告诉我这人是我堂哥
  希望你们帮我联系”

   昨日上午,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接到蒋本广先生打来的热线。
   “我在网上搜索堂哥蒋本池的信息,搜到了华商报这篇名为《他扶起老人社区微信表扬》的报道,文中摔倒的老人蒋本池和我要找的堂哥同名同姓。我们的父亲是亲兄弟,祖籍辽宁旅顺,堂哥的父亲叫蒋立刚,是老大;我父亲蒋立财是老二。20世纪50年代,他们兄弟俩先后离开旅顺,我大伯先到北京再到西安,我父亲则南下广州。我在广州出生,打小就听说西安有这门亲戚。看到报道,第六感告诉我这老人是我堂哥,希望你们帮我联系。”正在西安旅游的蒋本广先生在电话里求助。
   华商报记者查阅当年报道,其中提到摔倒的老人蒋本池是212所社区居民。之后,记者通过当年报道该新闻的原华商报记者王磊,辗转联系到当年的社区主任,又联系到现任社区主任柳海阔。
   得知事情原委后,正在开会的柳主任记录下人名,立刻通知工作人员查证。他悄悄透露说:“我们社区是有这位老人,我印象中就是大连人,应该八九不离十。”
   昨日下午,柳主任传来好消息:蒋本池正是蒋本广要找的堂哥。

  见面前专程去堂哥小区想打听

   昨日下午4点,华商报记者见证了这场会面。
   蒋本广和爱人一下出租车就感叹:“真的是这儿。我们按照报道的地址,一早专门打车来这儿,在小区外的铁栅栏门前来回徘徊着想打听,又担心人生地不熟,没敢开口。”
   蒋本广的爱人还说,此前曾多次在付费的查重名重姓的网站上查过“陕西蒋本池”,结果显示陕西仅有1人叫这个名字。“去年,我们在网站的搜索框里输入‘蒋本池+西安’后,就弹出这篇报道,但我们又不敢完全肯定。这次我们来西安,主要目的是找堂哥。”蒋本广的爱人说,没想到,23日刚到,24日就顺利找到了。蒋本广也感叹道:“终于要见到长辈口中常念叨的那位‘堂哥’了,他是我这几十年来‘最熟悉的陌生人’啊!”
   蒋本池的家大门敞开,蒋本广刚一进去,77岁已满头白发的蒋本池立刻起身。没有拥抱,没有握手,只有打量。“哈,堂哥和我父亲有几分相似。比我想象得要老,可得好好锻炼了。”性格外向的蒋本广直言。蒋本池看着堂弟,没说话。爱人郑女士替他回话说:“耳朵不行了,身体还过得去。”

  堂哥1984年曾去广州拜亲
  两人遗憾错过

   之后,两家人来到社区继续“会面”。蒋本广挨着堂哥蒋本池坐下,聊聊家族的事,聊聊近况。郑女士还专程把孙子的照片调出来给堂弟、弟妹看。
   蒋本广说自己干了一辈子“海员”,天南地北都跑遍了,“可走哪儿都没忘西安有位堂哥。”1982年,蒋本广父亲离开人世。“临走前,说自己在西安有个哥,我有个堂哥。没想到,这么多年后,我真把你找见了。”蒋本广对堂哥说。
   隔了一会儿,蒋本池也突然对着堂弟说:“你是海员。”然后又断断续续地提起1984年趁出差到堂弟家拜亲一事,可惜当时两人没见着。“是啊,我当时在海上。”蒋本广说。
   郑女士说:“老头子在212所干了一辈子钳工,平日有烟瘾,爱看书,就是话少,今天算话多了。”
   她又问起蒋本广和爱人昨天来西安吃了些什么,蒋本广的爱人翻出照片,郑女士一看,是羊血饸饹。蒋本广和爱人都摇头说“吃不惯”,广州人还是偏爱清淡的。
   “下午咱们吃羊肉泡馍吧,这附近就有一家正宗的坊上羊肉泡馍,这才是我们西安最著名的小吃。”郑女士做了主。
   “堂哥和嫂子请吃的肯定好吃。”蒋本广的爱人乐呵地活跃气氛。四人就这样絮叨着家常,直到下午6时才说先回屋坐坐再去聚餐。

  “感谢记者 感谢华商报”

   昨日会面现场,除了叙旧,两家提及最多的就是当年那篇报道的作者——原华商报记者王磊。“他的一篇报道,竟成为我们两家寻亲最有价值的线索。”蒋本广说。
   王磊则感叹“缘分的神奇”,“我很高兴,很有成就感,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能成人之美也不枉此前的职业生涯!”他说。
   212所社区柳主任则说:“感谢华商报当年的报道,感谢四通八达的网络,帮我们社区居民圆了团圆梦。我特别感慨,就是那隐隐还在的血脉,让这两位从未有生活交集的堂兄弟,还相互有着想要见面的心愿。这种‘不忘根本’的家风,真好!”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摄影 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