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7年10月15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22个产业扶贫项目落地蓝田县九间房镇

农民摇身一变当工人 家门口上班奔小康


  ■华商报记者 郭魂强 文/图
   滩涂变千亩荷塘,荒山变千亩金山;沟道变千棵柿林;闲地变千亩椒园……自从扶贫队进驻田家村等贫困村后,短短一年多时间,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成了股东,家门口上班,不用再外出打工。
   “三加”脱贫产业模式正在形成:党支部+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给予肯定,并指出“要把项目打造成产业扶贫的典型”。
  三亩核桃几乎颗粒无收 供娃上学“吃不消”

   “学校要让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听说能给娃补助点钱……”循着声音,一位瘦低个男子已经站到了扶贫基地办公室,皱纹爬满了额头,胡子拉碴,上衣夹克衫褪成了白色,“在哪里签字盖章呀?”他手里握着笔,显得十分着急。
   53岁的刘会杰是蓝田县九间房镇田家村三组村民,女儿今年刚上大学,“一下子花了1万多元,学费7500元,有些吃不消。把这表给盖章了,学校可能给点补助。”他说。“不要着急,我会马上给你办理!”田家村第一书记雷公社简单询问后,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刘会杰和华商报记者攀谈起来,他说他家种了3亩核桃,今年挂果第一年就给他当头一棒,不知什么缘故,3亩几乎颗粒无收,核桃都干死了。
   刘会杰说:“家里经济来源就靠我在建筑工地当粉刷工,每天120元,女儿每月1000元生活费;儿子在西安打工,儿媳妇3年前离开了家,留下个小孙子,我就这么个家庭情况,慢慢熬吧。”
   一旁的女儿刘雪莲眼圈有些泛红,“很想替爸爸分担,但眼下还是没有任何办法……”

  扶贫干部介绍政策 农产品深加工解农愁

   面对刘会杰家的境况,驻村扶贫队队长靳九让介绍,他们目前具体帮扶九间房镇田家村、穆家堰村、公王村三个贫困村,共893户、3374人(其中在册贫困户54户98人)。他们实施“三加”发展脱贫产业,即“党支部+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具体来说,村党支部结合帮扶的三个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种植金银花、油菜花、“九孔贡莲”、核桃、柿子等传统经济作物的情况,探索出“党支部+产业园区”脱贫新路径。预计要建设1000亩荷塘、1000亩金银花基地、1000亩花椒基地和1000棵柿子树园。
   “产业园区+合作社”则是在产业园区成立合作社,产业园区通过合作社与帮扶贫困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通过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和当地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向村民、贫困户支付土地流转金,产业基地务工费。
   “合作社+贫困户”即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加入,“千亩荷塘”吸纳255户村民入股,其中贫困户33户。那贫困户如何脱贫呢?
   靳九让算了一笔细账,每户贫困户的收益三项来源:土地入股,固定收益每年1000元/亩(具体按照入股亩数计算收益);红利收入,每年按照产业收入净利润20%的比例进行分红(莲菜一期300亩,预计年收入5500元;金银花一期155亩,预计收入1600元;花椒收入每亩3500元);务工收入,贫困户优先安排在园区上班,每天80元(预计每年务工费1万多元)。如果按照土地流转1亩计算的话,每户贫困户的年收入2万多元。
   另外,驻村扶贫队即将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结合三个重点村特有的经济作物,注册自有品牌,打造九间房品牌的九孔贡莲、藕粉、柿子醋、花椒油、核桃油等生态产品,“到时候你的核桃销路就不用愁了,也会安排你到工厂来上班”。听完靳九让的介绍,刘会杰父女俩露出笑容,“太好了,那我就不再外出打工了,谢谢你们为老百姓做的好事,谢谢!”刘会杰说。

  家门口上班 不再外出打工 22项目累计投资1000多万

   在穆家堰村,华商报记者极目远眺,千亩荷塘真是一碧无穷,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荷叶随风而动。那么,这千亩荷塘从何而来呢?
   蓝田县九间房镇党委书记高健说:“九孔贡莲是九间房镇的传统产业,后来河道水位下降,莲菜种植基本消失了。”水少了,渠断了,农民外出打工了,一些水田变成旱地,甚至还撂荒了。2016年6月驻村扶贫队来后,通过前期走访乡镇村组,把河滩地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种植荷花,千亩荷塘项目完成一期300亩示范田建设,丰收在即,马上就可以挖莲菜了。
   王远涛在外打工8年,返乡时只积攒了1000元,28岁了也没讨回个媳妇,他6月就在千亩荷塘上班了,每天80元,7月份的工资1920元,面对华商报记者的采访,他多次表态:“再也不往外跑了,不出去打工了,就安心在荷塘上班。”他告诉华商报记者,他小时候父母就相继过世,他是姐姐拉扯大的。上到初一,家里经济困难,他就辍学了,先后在西安、北京和山西打工,在印厂当过装订工、饭店服务员、保安等工作,直到2016年10月村里组长打电话,让他回家政府帮助给盖新房子。
   而如今,王远涛的新房全部完工,就剩下内饰添置家具了。帮扶干部张红蕊说:“初见王远涛时,他坐在临时居住的房间里,目光呆滞,缺少年轻人的活力,当时我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帮助王远涛把日子过起来。”
   一个月内张红蕊8次到王远涛家里看望,推心置腹地聊天。当听到荷塘要安排他去上班,王远涛非常高兴。为了庆祝这份工作,张红蕊和家人还特意给他买了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好好干活,把自己收拾利索了好讨个媳妇……”王远涛说:“姐,你看我的行动吧!”
   据靳九让介绍,千亩荷塘总项目投资1000万元,支付农民土地流转金30万元,帮扶了穆家堰村、上寨村、峪口村民255户,其中贫困户33户;支付村民务工费260万元,其中贫困户23人,务工费23.4万。
   驻村扶贫队已制定了《驻村联户扶贫工作三年规划(2016-2018年)》,派驻3名同志任驻村第一书记,并确定40名干部与田家村、公王村贫困户进行“一帮一”帮扶;一年来落实帮扶项目22个,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安排30名村民和贫困户在园区长期上班。

  63岁单身汉成股东 政府还给建了新房

   莲菜收获在望,那千亩金银花长势如何呢?
   10月8日,华商报记者前往公王村,原来荒芜的坡地都被满山遍野的金银花枝蔓覆盖,绿油油,一团一簇,让人赏心悦目。
   看见有人走近,正在地里干活的七八个人停下来主动打招呼,“靳队长、雷书记好,今天又来地里看你的宝贝金银花啦。”
   雷书记说:“是呀,金银花全身是宝,我当然关心,但更关心你们呀,来基地干活习惯不?”
   “习惯,咋不习惯,好着呢,请书记放心,家门口就能上班,多好的事!”人群中有人回答说。
   王养志63岁,至今还是单身,流转其土地0.5亩,6月份就来到基地上班了,当月就领工资近2000元,政府也给建了新房。“我唯一的愿望是娶个婆娘,可以陪我说话,做个饭。”听他这么说,大家再次开心地笑起来。
   据第一书记雷公社介绍,今年4月启动千亩金银花基地项目,每年开5茬花,3年到达盛产期,每亩可收入8000元;一期流转公王村土地155亩,共种植金银花5万株,支付农民土地流转金7万元,涉及公王村200户,其中贫困户12户,已经支付村民务工费12万元。

  农旅结合打造明清建筑风格新农村

   在实施产业脱贫的同时,驻村扶贫队也在完善村组基础设施,打造农旅结合美丽乡村,先期投资33万元,打造了石头房子风格示范户,恢复“石头房子石头路”传统风格的村容村貌。与县镇协商设计田家村绿化方案,规划种植景观作物;保护修缮穆家堰村现存明清古建筑,规划建设明清建筑风格新农村。
   下一步,将在穆家堰村浅山地带,利用蓝田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利用灞河、流峪河交汇处形成的自然地形,建设自驾车营地;利用浅山丘陵地貌,在田家村、公王村建设标准化自行车运动赛道设施;利用公王村蓝田猿人遗址打造人类进化科普教育园基地。
   10月8日,蓝田县委副书记任涛介绍,九间房镇是县上规划打造的“漫游廊道”、休闲乐园,很好地结合了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县上将强化各项服务,支持扶贫队各项措施。

  扶智扶残 乡村教师结对西安高新一小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驻村扶贫队把教育培训扶贫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村党支部建设。
   注重教育扶贫,开展名校名师爱心支教活动,联合西安高新一小等优质教育资源,给贫困村三所学校师生公开授课,布兰特国际英语学校外教老师的到来,引得孩子们惊呼“我们见到外国人了!”孩子们还上了一堂英语体验课,一起唱英文歌做游戏。
   同时,也组织了九间房镇64名教师到西安名校交流学习。“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肩上的责任要求我们尽快提高教学质量,让娃娃们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参观完高新一小后,九间房镇中心小学校长黄家鹏深有感触地说。
   自从驻村扶贫队进驻九间房镇后,截至目前危房改造的贫困户共有27户,多数都是残疾户,目前已开工21户,力争年底全部完成。另外,还邀请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开展2次义诊活动,累计为300余人进行体检。联系唐都医院为残疾贫困户胡秘侠做截肢手术并安装假肢,让他9年后重新站起来。
   10月2日,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再次深入九间房调研,和贫困户座谈并送去节日慰问品。
   上官吉庆说:“打造的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已经初具雏形,要不断扩大规模,精细管理,筑牢产业基础,把项目打造成产业扶贫的典型。要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摸清每家底数,帮他们算好账,要积极帮助群众谋划,通过产业扶贫,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彻底脱贫,走上富裕小康路。”